-1-
在我们医院的门口,每天都有几个小伙子在那里晃悠,不时和过往的行人搭讪。
他们身穿黑色铅笔裤,白T恤,或染或烫着新潮发型。目标人群基本锁定在中老年人,说话的套路是这样的:
“大爷,领礼品了吗?”
“大妈,店里做活动,看看呗。”
……
然而,他们手上空空,并没有所谓的礼品,只是想把人引到医院的对面,一家私营药店中。
我们在医院上班的人也倍受其扰。
“大姐,礼品领了吗?”
三番五次的,我连回馈一个表情的耐心都没有,径直快步走开。
声音会在身后穷追不舍:
“哎,大姐,别误会,公司搞活动,……”
真是的,我每天出入这个大门好几次,明显是在这里上班的,看不出来吗?再说,医院的人也是那么好忽悠的?
小伙子,你太不专业了!
-2-
忽然想起一个段子:
古代,每家药店门前会贴上一副对联:
但愿世间人无病,
宁可架上药生尘;
如今,药店会挂一个横幅:
购药满50元送鸡蛋10个……
唉,古人哪懂得如今市场竞争的苦。
为了卖出产品,各路商家都要使出浑身解数,惯常的手法就是:
“赠送礼品”、“免费试用”、“先尝后买”。
然而,这种免费真能让我们赚到便宜吗?
我无心去调查在医院门口有多少人接受了免费礼品,但我敢肯定的是,他们会付出比礼品本身价值更多的金钱。
这样的事情太多了:
保健品免费体验,热衷的人们,最后都会花大价钱买下来。
街边“先尝后买”的水果,一旦尝了,即便味道不好,也要多少买一些。
餐馆开业送的代金券,消费时,一定会远远大于代金券上的金额。
明明是奔免费去的,为什么到最后反而掏出更多的钱呢?
因为商家比我们更懂得营销心理学。他们利用了心理学中的“互惠原理”。
-3-
什么是“互惠原理”?
人类在社会交往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为一一交换。一个人为他人付出,无论是给出物品,帮助,精力或者照顾,接受的人一定要以某种形式还回来。
我们接受了朋友的生日礼物,在他的生日时,也会同样奉上一份礼物。
在我们困难时,别人给予了帮助,我们会千方百计寻找机会,还回这份情意。
这就是互惠原则。
没有互惠,人类无法实现劳动分工,无法交换不同形式的商品和服务。互惠原则让个体相互依赖,形成一个良好运转的社会。
它是根植于我们每个人大脑深处的行为准则。
违反了它,我们会受到外界的惩罚和嘲笑,内心会产生强烈的亏欠感。为了释放这种心理负担,我们会顺从他人的意愿做事,从而偿还这种亏欠。
即便和我们毫无关系的陌生人,施予一个小小的恩惠,就能让我们顺从他们的请求,达到其营利的目的。
-4-
这样的营销技巧由来以久,也非常管用。
它的妙处在于,表面上,他们把免费的东西作为一种礼物,表达一种友好,交个朋友而已,顺带认识一下产品。
实际上,他们暗中把免费礼品天然具备的亏欠感给释放了出来,让我们承担了“白吃白拿”的心理压力,极大地增加了我们顺从其要求的概率。
“免费”这个技俩,起到了欲擒故纵,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这就是互惠原理的巨大威力。即便是别人靠硬塞给我们的一些好处,也能触发我们的亏欠感,从而产生回报行为。
互惠原则不仅被商家所利用,在人际交往中也是屡试不爽,具体表现在哪里,请自行脑补。
当然,很多非营利性组织出于慈善,公益目的,也会推出很多免费活动,他们只是一种单方面的输出宣传,没有丝毫的索取和利用行为,旨在推动促进一种积极能量。
只要我们懂得一些心理学知识,对事物多一些思考,就很容易判别哪些“免费”是专门设计的圈套,哪些“免费”是公益善举。然后把主动权牢牢握在手中,不被他人牵着鼻子走。
用知识武装头脑,用智慧擦亮眼睛。
“亲,我的文章也是免费的哦,您读完了吗?”
感谢您的阅读。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