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老街诗词闲话简诗词闲话古诗词
为什么有些人特别在意平仄?读诗必先校对格律吗?

为什么有些人特别在意平仄?读诗必先校对格律吗?

作者: 老街味道 | 来源:发表于2019-05-11 09:05 被阅读19次

    前言

    这个问题其实是:为什么不写诗的人反而特别在意平仄?读诗必先校对格律

    老街最早看到这个问题时,感觉”不写诗的人在意平仄“的说法似乎有点奇怪,因为对于格律比较了解的人一般都会写诗。完全不写诗的人也不太可能去研究什么格律,最多是浅尝辄止。

    后来一想,在网络上这种现象还真不少,有些不少人的确喜欢指点他人的格律有问题。其中有一部分人其实一知半解,自己似乎也没有什么作品,但是就喜欢纠正别人。

    遇到这种情况其实也很正常,例如老街前几天写的《钱钟书称先生、鲁迅请题字的民国诗词教授被网友认为不会填词》就是种情况。有人在我的文章下留言,说民国一位连钱钟书和唐圭璋都钦服的诗词教授填词“出律”了。本来不想理会,没有想到有不懂的读者看到这些错误的”指点“误以为真,为避免混淆视听就写了一篇文章。

    另外,关于”读诗必先校对格律吗?“这要看什么人了,老街自己读诗一定会先看是什么诗体,如果是古体诗当然不需要看格律,但是会注意它押韵的字;如果是格律诗的话我一定会看其格律。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一、了解不同时期律诗的演变

    格律诗萌芽于齐梁时期的永明体,在南北朝后期虽有标准的格律诗出现,但是更多的早期格律诗会有失黏、失对等现象。即使到了盛唐,我们也能见到韦应物《滁州西涧》、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出现失黏,孟浩然、李白通篇不对仗的”格律诗“。例如下面这两首。

    1、《赋得华亭鹤》唐代:孔德绍

    华亭失侣鹤,乘轩宠遂终。三山凌苦雾,千里激悲风。

    心危白露下,声断彩弦中。何言斯物变,翻覆似辽东。

    这首五律两处失黏,基本可以判断这位诗人是盛唐以前的人,孔德绍生活于隋末唐初时期,格律诗的粘连并没有形成严格的标准,可以看出五言律诗从南北朝到隋唐的过渡演变。

    注:诗中有两处三仄尾,华亭失侣鹤、心危白露下(失、白都是入声字)。三仄尾这种律句的变格几乎贯穿全唐,因此三仄尾(平平仄仄仄)和鲤鱼翻波(平平仄平仄)一样,几乎被当作格律诗的正格看待。

    2、又如《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李白这首诗大家都很熟悉,懂格律的朋友会发现,这首五律通篇不对杖,这种不对仗或者少一联对仗的格律诗被严羽《沧浪诗话》称为古律,也是格律诗演变过程中的现象。

    有律诗彻首尾不对者(盛唐诸公有此体,如孟浩然诗:“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轴轳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晚,疑是石城标。”又“水国无边际”之篇,又太白“牛渚西江夜”之篇,皆文从字顺,音韵铿锵,八句皆无对偶)

    有绝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

    有古律(陈子昂及盛唐诸公多此体),有今律,有颔联,有颈联,有发端,有落句(结句也)……

    在《唐诗三百首》,有不少被归为五律和七律的这种不标准的”格律诗“,初学格律的朋友可能看了以后会稀里糊涂。

    二、可以帮助自己记住更多的入声字。

    学习格律诗的朋友,最大的困难之一就是识别古韵中字的平仄,古韵中的仄声字有一部分今天依然是仄声,例如:法、阔、月等,这种字不影响作诗;但是有很多字在古韵是仄声,在今天是平声,这就麻烦了,例如:失、白、石、积、集、叔。这些字中大部分是古代的入声字。

    《望蓟门》唐代: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万里寒光生积雪,仄仄平平平仄仄这种句式第6字一定是仄声,所以可判断“积”一定是仄声字。积,有去声和入声两种,这里是入声字。

    也有一些字在古韵中是平声,今天却变成的仄声,例如唐朝皮日休七律《所居首夏,水木尤清,适然有作》:

    病来无事草堂空,昼水休闻十二筒。桂静似逢青眼客,松闲如见绿毛翁。

    潮期暗动庭泉碧,梅信微侵地障红。尽日枕书慵起得,被君犹自笑从公。

    昼水休闻十二筒:仄仄平平仄仄平,筒,在东韵,是平声,今天是三声了:tǒng。

    看得多了,自然记住的就多,更利于领悟古诗词的妙处。如果自己创作诗词时,也会节约不少查询韵部的时间。

    注:十二筒,是指一种十二种竹制的乐器。 《吕氏春秋·古乐》:“昔 黄帝 令 伶伦 作为律。 ........取竹於 嶰谿 之谷 ......次制十二筒,以之 阮隃 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 高诱 注:“六律六吕各有管,故曰十二筒。”

    三、 有助于理解古人的句法。

    诗是精炼的语言,而格律诗又是精炼语言中带着镣铐的文体,因此诗人在创作格律诗的时候,为了符合格律会使用不同于文章逻辑的句法。

    杜甫《秋兴八首》之一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例如“佳人拾翠春相问”,“春相问”这种用法很多现代人作诗不敢用,这是条件状语“在春天”的意思,用散文句法看上去“春”似乎成了主谓结构的主语。

    香稻啄馀鹦鹉粒两句也是诗家语的典型案例。按照诗句的本意来说,应该是:

    鹦鹉啄馀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将香稻、碧梧移到居首突出强调,只有在诗中才能如此,在散文中如此写就解释不通了。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里解释过诗家语的句法:

    ……盖韵文之制,局囿于字句,拘牵于声律,散文则无此限制。……故歇后倒装,不通欠顺,而在诗词中熟见习闻,安焉若素。......各自不同,韵文视散文得以宽限减等尔......属词造句,一破“文字之本”,倘是散文,必遭勒帛。

    四、另外,还有利于记住同韵部的字。

    学习格律诗的朋友除了有困于入声字以外,还有一个头疼的事就是韵部的区分。古韵中,元、寒、删、先不是一个韵部,东、冬不是一个韵部。

    如果我们平时阅读时注意观察,就会有利于记住一些常用的字。

    例如杜甫《秋兴八首》的另一首就是押删韵,背过了这首诗,自然就记住了这五个删韵中的字:山、间、关、颜、班。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背过了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容易记住词韵中同一个韵部的这些字:物、壁、雪、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 填词和作诗不同,诗分格律诗(近体诗)和非格律诗(古体诗),而词都是“格律词”。例如这首长短句组成的《念奴娇》更像符合格律的古体诗。李白《蜀道难》是古体诗,而《念奴娇》是词,区别就在于此。

    五、学习古人的对仗

    五七言律诗当中的两幅对子如果不好,整首诗都会失色。多看古人的作品,无论是潜移默化、庖丁解牛还是照猫画虎,都会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唐代:马戴《楚江怀古三首》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观察中间两副对联,还要注意句子结构避免雷同。例如颔联是221句式,上联:猿啼-洞庭-树,下联:人在-木兰--舟。在颈联变成了,212句式,上联:广泽-生-明月,下联:苍山-夹-乱流。

    结束语

    如果以诗人之眼读诗,自然会注意格律,这不是刻意而是本能。格律诗就按照格律诗来阅读领悟,古体诗就按照古体诗来学习欣赏。格律诗不符合格律,就要看其年代,看其作者,了解原因和背景,以免造成误解。

    上文提到了《唐诗三百首》中,有不少失黏失对的诗被归为五律、七律章目下。后人以此为标准学习格律就学糊涂了。

    而《唐诗三百首》中的五绝和七绝是不分古体诗和格律诗的,在绝句篇章中有大量的古体诗,例如:《静夜思》、《春晓》、《终南望余雪》等都是古体绝句。千万不要以为绝句都是格律诗,否则就贻笑大方了。

    ​欣赏一首诗当然不仅仅这5个方面要注意,但是看一首格律诗,这5个方面是本能的反映而已。

    @老街味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有些人特别在意平仄?读诗必先校对格律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obt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