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写关于大师谈写作的文章,之前写了几篇国外的大师谈写作的文章,中国的大师也不少,鲁迅是绕过不去,必须要写的。找来一些鲁迅文中关于写作的句子,一起来看看吧。
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的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因为幼稚,当头加以戕贼,也可以萎死的。
《坟·未有天才之前》《鲁迅全集》第一卷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鲁迅全集编校后记》《鲁迅全集》第二卷
是的,写作没有捷径,只有多读,多练习,多揣摩。大师都如此勤奋,你还有理由偷懒吗?
我也尝见想做小说青年,先买小说法程和文学史来看。据我看来,是即使将这些书看烂了,和创作也没有什么关系的。
《而已集·读书杂谈》《鲁迅全集》第三卷
看关于写作的书,不是不可以。我想还是要建立多看经典的书之上。谈写作的书是辅助工具。
一、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
二、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
三、模特儿不用一个一定的人,看得多了,凑合起来的。
四、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sketch,绝不将sketch材料拉成小说。
五、看外国的短篇小说,几乎全是东欧及北欧的作品,也看日本作品。
六、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
七、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
八、不相信中国的所谓“批评家”之类的话,而看看可靠的外国批评家的评论。
《二心集·答北斗杂志社问》《鲁迅全集》第四卷
第一点,多观察,这没错。第二点,不硬写,也是一种方法。但是如果你再坚持一下,看看能不能写,不能写,再放弃,未为不可。第三点,模特是变得抽象了,自然是看谁谁都能对号入座,看谁也不像谁。第四点是肯定的,修改是必须的。第五点,鲁迅那时代国内的佳作少,这么多年过去了,中国也有一批小说家,写的文章也很好,也要看看。第六点也是必须的。第七点,前面已经说过了。第八点,那时的批评家可能不可靠。我看了毕飞宇的《小说课》很不错。王安忆的《小说十三课》也不错。还有其他作家写的关于谈读书,谈写作的文章,也挺好的。
还有,做医生的有秘方,做厨子的有秘法,开点心铺子的有秘传,……但是,作文却好像偏偏并无秘诀,假使有,每个作家一定是传给子孙的了,然而祖传的作家很少见。自然,作家的孩子们,从小看惯书籍纸笔,眼格也许比较的可以大一点罢,不过不见得就会做。目下的刊物上,虽然常见什么“父子作家”“夫妇作家”的名称,仿佛真能从遗嘱或情书中,密授一些秘诀一样,其实乃是肉麻当有趣,妄将做官的关系,用到作文上去了。
《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鲁迅全集》第四卷
你还是休息一下好。先前那样十步九回头的作文法,是很不对的,这就是在不断地不相信自己——结果一定做不成。以后应该立定格局之后,一直写下去,不管修辞,也不要回头看。等到成后,搁他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在创作的途中,一面练字,真要把兴趣打断的。我翻译时,倘想不到适当的字,就把这些字空起来,仍旧译下去,这字待稍暇时再想。否则,能够因为一个字,停到大半天。
《致叶紫信》《鲁迅全集》第十卷
太伟大的变动,我们会无力表现的,不过这无须悲观,我们即使不能表现他的全盘,我们可以表现它的一角。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致赖少麒信》《鲁迅全集》第十卷
作文要誊清,是因为不常写的缘故:手生。我也这样,翻译多天之后,写评论便涩滞;写过几篇之后,再翻译,却又觉得不大顺手。
《致曹白信》
不要看了就写,观察了又观察,研究了又研究,精益求精,哪怕是平凡的事物也能创造出它的生命力来。
《回忆伟大的鲁迅》
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应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
《致赖少麒信》《鲁迅全集》第十卷
以上就是鲁迅的文集里关于写作的句子。无外乎多看,多写,多思考,多修改。这看似很简单的几个字,做起来一点也不简单。是需要花更多时间,精力才能完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年又一年的坚持。
网友评论
只有这样拥有者大多数人的想法和感受的人才能成为大作家,就像是喜悦着你的喜悦,分担你的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