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必须要说,我的妈妈确实是非常好的妈妈。但是从小在她的眼里,好像我就是一个“小笨笨”,干什么都慌手忙脚,磨磨蹭蹭,笨手笨脚,十件事情有八件都做不好。
如果她想让我做什么,我总是喜欢把她赶走,或者拿到没人的地方做,再拿给她看。因为在她的眼前,我不由自主地就会觉得紧张,还会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把事情办砸。
就拿做饭来说,大学时一大票同学要去某人家聚会,说好每人做两个菜。我先回家实践,在问好了具体步骤和要领之后,我把父母全部赶出厨房,关上门大刀阔斧地做。我妈不时在门口探头,问我要不要帮忙,都被我赶了出去,我说有她紧张。虽然过程各种不顺利,最后还是把四个碟子端上桌子,味道差强人意。
我妈说,我想给你帮帮忙都不让。我说,有你在我就紧张。大家都笑了。可是我真的是紧张啊。
到现在我自己小家掌勺多年,可是还是不能够很顺畅地在我妈眼前做事。那天回家,我进厨房想要帮忙。我妈说,你帮我把鸡蛋打散吧。结果,你都想不到,我——一个三十几岁的人,一个从二十六岁结婚就自己开伙做饭的人——四个鸡蛋,失手打在地上两个,被我妈数落着轰出厨房。
高中的时候,一个特别严厉的数学老师上课特别喜欢提问,有时课前就是概念的背诵。我性格内向胆小,更害怕答不上来没有面子。于是课前在家使劲背啊记啊。怕什么来什么,上课被叫起来的时候,我还是磕磕巴巴说不利索。
焦急中我使劲揉鼻子,手不自觉捂在嘴上。“一个女孩子,哪那么多小动作,好好回答问题!”老师走到我身边严厉地说。
于是我放下手,手指使劲地抓着课桌的边缘。“把手放下,站直了,别靠桌子。”老师又说。手足无措怎么能形容我当时的紧张,真的是快哭出来了。
我不记得那次我是如何坐下的,只记得从那以后,那个老师认为我不用功,课堂上特别注意我,做习题练习的时候也常常站在我旁边。在他严厉的、充满不信任的目光注视下,我的手心和额头一起冒汗,越是紧张越一个字都看不进去,越想表现好点让他改变印象,越是脑子一片空白。有时回家能做好的题,课堂上也写得七零八落,那个老师更坚定了“她不好好学习,要多盯着她”的信心。
有人说,你怎么不去跟老师沟通,把你的感受和情况说说。可你想想,一个胆小面子薄、成绩不好的女生,路上碰见老师都恨不能绕开走,怎么有那么大的胆量跟老师沟通呢?
再说,即使我有胆子去找老师说话,我能说什么呢?说,做练习时你别盯着我看,你不看我我就会写。我难道要上天啊?老师注意你是提醒你集中精神,是希望你成绩提高,如果我这样说,真的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自找倒霉。
这个严厉的老师教了我们一年,我数学就“糊涂”了一年。高二换了老师,对这样我一个不起眼的小女孩,他恐怕都记不起我叫什么。可是我的数学成绩反而提高了很多,用老师家长的话说,我是学“开窍”了。其实,我觉得自己是因为上数学课不再紧张,不再感到压力山大,看书做题都觉得很踏实,自然就学会了。
2
你是不是也曾经觉得自己做过那个“紧张的孩子”。在你所在乎的人的注视下、在你所在意的场合里,越是想表现得完美越是紧张,越是想做得好越是各种出状况。
你有没有遇上过这样的时候,你本来就不放心让孩子爸爸给宝宝换尿布,看着孩子爸爸手忙脚乱笨手笨脚的东拉一下,西拽一下,把孩子弄得哇哇大哭,还把便便蹭得哪里都是。你忍不住用责备的口吻数落孩子爸爸:“你不能先把宝宝屁屁擦干净吗,先弄孩子,你抱着脏尿裤干嘛?”“你看你笨的,把孩子拽疼了,快放手!”孩子爸爸本来想帮忙,可在你的指手画脚之下更加紧张,无辜地站在那里不知所措。
>能力并非生而有之,都是在不断学习和练习中获得,“紧张的孩子”这个现象在学习的最初阶段最容易出现。
>心理学家这样认为,如果从事的活动时相当数练或者是简单的机械性劳动的话,他人在场的关注,可以使人提高效率,使成绩更出色。而相反,如果活动时正在学习的、不熟悉的工作或者“很费脑子”的,这个工作需要集中精力完成,那么其他人的在场反而会对人产生干扰的作用,使活动的效率降低。
本来在做一些不熟悉的复杂工作时就容易有紧张焦虑的情绪,又是在格外害怕的或者特别在意的人的眼前,人的心情可想而知,又用多少精力是用在做事情上,而不是紧张焦虑上呢?过度的紧张焦虑更会阻碍工作的完成。这就是为什么,越希望成功越紧张,越紧张越出错。不止出现在孩子身上,大人也会如此。
我们知道心理暗示和思维定势对成功的影响。一次次的失败会引发人消极的、关于我不行的心理暗示。而在今后类似的情境中,失败的定势更加重了人的挫败感,直接导致失败。
当我们在最初的学习阶段小心翼翼地练习时,一个人在旁边一个劲地强调你如何不对、如何不行,一次次挫败感让你更加无助,你是不是会有把手里的活计一扔,大叫“我就是不行,我不干了”的冲动?
就好像在我先生陪我练车上路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战战兢兢,他在旁边一会儿一声“看人,小心”,一会儿一声“压实线,你傻啊”,于是我把车歪歪斜斜停在路边,和他大吵一架。
可是,孩子呢?在孩子最初学习探索时期里,你对他行为的反应就是他人生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被骂了被怀疑被否定之后,不可能像我一样强烈地反抗,发出内心不满的情绪。然后呢?所以他们更容易被“我不好,所以我不行”的负面情绪包围,以致影响成人后的行为习惯,就好像我至今还会在妈妈的厨房里打碎鸡蛋一样。
3.
正因为自己上学时的经历,当我站上讲台的时候,格外顾念有可能成为“紧张的孩子”的学生。
当我布置一个任务之后,我会稍微给学生一点时间拉开一点距离,让孩子们有自我缓冲和调整的机会,再给我演示获得的结果。我会在观察中提醒懈怠的学生,但不会久久盯着一个略显笨拙的学生,因为我还清楚得记得当年我就是那个被负责又好心的老师“逼”的太急的“紧张的孩子”。
当我监考的时候,我会匀速地在教室里巡视,不会久久地站在一个学生旁边,特别是不会站在那些天性羞怯的学生旁边。因为考试本来就够让人紧张焦虑的了,一个严格的班主任还盯在你旁边,我实在不忍心再徒增孩子们的压力。
当一个孩子反复做一类题目都不能成功的时候,看着他含着眼泪紧张的样子,我也常不忍心去责备,有时反而会舒缓语气,告诉他这个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放松放松,过一会儿我们再试。
为什么?因为在他反复尝试并失败的时候,也是孩子最无助害怕的时候,我再反复强调他的无能除了加速他眼泪的流速别无它用。橡皮筋拉到最紧也会崩断,何况孩子并没有十分强大的心灵。安抚中给予孩子你完全可以做好,没有必要如此紧张的心理暗示,短暂的休息之后反倒能做的更好。
这个也特别适用于我陪宝宝练琴的时候。单调枯燥的一条一条练习曲,反反复复,一次次加快节拍器的速度。有时一个条目反复多次都练不过去,也许有的家长觉得这是加强意志品质锻炼的好机会,一定要让孩子坚持住。可是我们要知道,这个时候孩子的注意力并不是集中在琴谱上,更多是集中在错误的体验上,赌气似的焦急地希望成功,这种情绪常常是对成功于事无补的。
与其坚持与呵斥,不如抱一抱孩子,擦一擦他委屈着急的泪珠,来一个中场休息,或者换一个孩子更喜欢的曲子弹弹。常常是,休息一会儿放松下来或者换一天再弹的时候,出现让孩子自己都很吃惊的进步。
一次在超市结账,那个收银的男孩子大概是刚刚入职,一个老职员一边演示一边向他讲解步骤和方法。排队到我结账的时候,那个老职员被别的事情叫走。
我想我大概是他今天独自接待的第一个客人,他扫描商品装袋的动作有些僵硬和缓慢,不自然有些歉意的冲我笑笑。我也冲他笑了一下,故意在拿钱包的时候慢了下来,在书包里翻找并抱歉地说,“不好意思,您别着急,钱包压在下面了。”在他完成了服务,最后把零钱找给我的时候,我看到他如释重负地松了一口气。我知道,他下面的工作会更加顺畅。
第一次开车上路的新手,在红灯停在第一个,因为看了一眼后面长龙似的队伍,不太熟练的起步似的车熄火停在中间。这个时候,听着后面震耳欲聋的鸣笛(也许开着车窗还能听见几声国骂有关的问候),新手司机也就瞬间变身成为“紧张的孩子”。
在这些时候,请一定宽容地给这些“紧张的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未必他的能力不及,有可能只是过分紧张导致神经的兴奋抑制了正常的能力发挥,因为你的催促呵责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可能把情况弄得更糟。
也许有一天你也可能是那个需要被宽容和帮助的“紧张的孩子”。用你希望别人对你的方式对待别人,是与人相处的黄金定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