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讲述如何和痛苦相处的书。
在生活中保持自我观察,练习冥想内观,会让我们和潜意思反应保持距离,脱离下意识反应模式,选择新的更利于自我成长的方式应对痛苦。
观想呼吸,体会身体感觉,和身体保持连接,让思想停顿下来。
过于活跃的思想反而是种阻碍。
比如在需要专注投入时不断冒出来的念头,哪怕自己正处在无人打扰的环境中,依然被自己头脑中的念头困扰,难以投入现时的工作。
比如在生活和他人的互动中,我们头脑中产生的思想往往是狭隘的、自我中心的,它们会引发各种情绪,更加使自己困于片面的视角里,做出偏激言行,引起各种连锁反应。
在我们熟悉的思维系统之下,还运作着潜意识系统。它也同样有利有弊。
也许我们要学习的是如何识别两种系统的利弊,并知道如何驾驭它们。
时刻提醒自己后退一步,觉察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身体反映了怎样的情绪。
作者的观点是真的吗?
婴幼儿时期受到的创伤就像缺乏维生素D一样,会造成永久的结果。但是可以通过后天对大脑的不断训练,增强其它方面加以平衡。
不管怎样,大脑即使在成年后,依然具有极其强大的可塑性,是大家已经公认的。还有冥想,也是得到脑科学、心理学的各种推荐。
作者建议每天时常进行观呼吸冥想,把静心带进生活中,可以在痛苦来临时,保持自我觉察。自我觉察使自己能够识别出心理防御行为,然后跳出惯性,做出新的选择。
练习很简单,把注意力放在一呼一吸中,感受身体,让思想停下来。这也是古人讲的修心吧。比如练字、画画,做各种需要专注投入的事情,都可以算是一种冥想?只是少了些对身体的觉察。
体会过几个小时投入画画后,内心的喜悦和清澈。因为在那个过程中,自己几乎完全摆脱了思想的干扰,一心一意沉浸在画画中。这种纯净的投入洗刷了头脑。
我们也许滥用了自己的思维系统,所以陷入了无休止的烦恼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