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上大学不久,我就悟出了一个道理:不要和充满负能量的人交朋友。
大学读的中文系,课程比较少,相比起其它专业,我们算是挺轻松的。课余时间里,我有时候会约上同学,“去图书馆看书吧。”可得到的回应是,“你怎么还跟高中似的,像个苦行僧,大学不就是用来玩的吗?”
从此我就一个人去图书馆,有时候一坐就是一整天。
在网上看到感兴趣的讲座信息,或是看起来还不错的电影,我都会忍不住兴奋地拿出来分享,身边的同学却说,“你别看了,听说讲得不怎么样/电影拍得很烂,浪费时间浪费钱。”我问,你看过了吗?回答,没有,只是听说。
我没再说话,也没理会她们似乎很善意的“建议”。
我还喜欢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有支教的、音乐节的、演唱会的等等,有时一整个周末都花在这些事情上面。同学看了,忧心忡忡地跟我说:“你太傻了,这种校外的志愿活动不给加分的,这么积极干嘛?”我只能报以淡淡的一笑。
整个大学四年,我几乎都是单独行动。一个人吃饭上课,一个人去图书馆看书,一个人听讲座参加志愿活动,感到自由快乐。
再到后来,就是毕业季找工作。我还是常常听到同学在抱怨、在建议,“听说这个职位发展前景不太好,工资很低。”“你别去那家公司了,规模那么小,能有什么发展空间啊?”我总在心里说,你没去过,怎么知道?
从此,我愈加坚定一个信念:喜欢什么、想做什么就去做,不要轻信别人的建议,哪怕最后会失败,也总比想法在萌芽阶段就被扼杀来得好。十次的失败,或许就会有一次的大获成功;但不去尝试,就永远不会成功。
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喜欢以“过来人”的身份去指导和建议别人的想法和行为,但其实,他们并非真的亲身经历过,所作出的判断不过是基于外界的道听途说,是真是假是好是坏他们也说不出所以然来,所以他们也常常把自己刚萌芽的想法扼杀在这里,仅仅只是因为听说它不好。
这样看似“善意”的建议里其实充满了负能量,它们就像咀虫一样,慢慢啃噬你的正能量,把你拖向消极颓废的深渊里。久而久之,你可能很难燃起对生活和工作的上进心,很难有激情和勇气去实践心中的想法,反而总是在想法产生的第一瞬间就考虑它导致失败的必然性,或者觉得它其实没什么意义,最后选择放弃。
可是很多他们建议我不要做的事,我自己尝试了之后才发现它的其乐无穷。
大学期间浸泡图书馆的日子里,我看了无数文学作品,给我现在的文字创作工作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土壤。
参加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志愿活动,让我锻炼了与人相处的能力,并学会在以后的工作中组织活动。
工作过的公司,无论规模大小,职位高低,我都认真努力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得到领导认可,也学到了很多技巧。
甚至在毕业后的这些年里,我依然保持着积极上进的心态,感受着工作带来的充实和成就感。
所以,当学弟学妹邀请我回学校分享自己的成长经验时,我只给他们提了两点建议:一是利用大学闲暇时间多看书,无论是不是中文系,因为你会发现,毕业之后就很难再有心无旁骛的心境和完整的时间系统学习某个领域的知识;另一点就是,永远保持正能量,喜欢什么就勇敢去做,不要被周围的消极言论所左右,任何事情,经历过了才有收获,才有发言权。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多么简单浅显的道理,可是却不容易真正去践行。交一个志同道合、充满正面能量的朋友,或许可以让你少走几年弯路。
这不是夸张,而是必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