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0年12月10日到今天的2011年4月14日,近五个月的时间过去了,没有写下一篇“图书馆日记”,但好在,纸质的笔记本上都一一如实的记录着我的这“图书馆日记”,所以,一旦有时间和心情,在键盘上噼噼啪啪的敲击出我的一篇记忆里和笔记里的“图书馆日记”,当是敲击优美的打击乐就是了。这段时间,理由是忙啊忙,其他的文字整理很费心思与时间。但现在静下心来看,这段时间我的“图书馆日记”的停笔,恰好是给出了反思与回味的时间,捎带着欣赏欣赏自己写过的“图书馆日记”里的鲜花与泪水,这样也好,此时我坐在电脑旁,这些带着我体温和激情的“图书馆日记”的文字,因为有了充裕的时间反思、回味与欣赏,这是图书馆文字与一个图书馆员心灵之间的人文距离吧,我觉得我获得了再一次出发的角度和动力,无疑,它们都是新的。
一度我想慢慢放弃这个“图书馆日记”的写法儿,尤其是与推广我的“图书馆阅读”有关的“图书馆日记”的写法儿,因为,在高校,通过我的一段实践确实感到了来自于一个普通图书馆员的职业努力过程中力量的柔弱与微薄。首先,经典阅读在理论中的美好不等于在实践中的美好,学生们的功课被排的满满的,很少有时间进行纯粹的经典阅读,偶尔的实在是有限度;其次是高校的管理者们对图书馆的经典阅读不是那么重视的,他们更习惯于把图书馆当做是学校的一个花瓶一样的摆设;再次作为高校图书馆来说,具体的操作又得在摸索中前进,个人的空间有限,就得适应集体的安排。
就这样,一边是我有自己忙碌的事情,一边是让我感到种种尴尬的“图书馆阅读”的推广障碍。贪图安逸的人类的本性在我内心深处无不发出召唤和吸引:何苦呢,何苦呢!但同样,已经有了开头的美好事物的力量与魅力,形成的那种惯性,已经深深缔结在我的图书馆职业的心灵与灵魂里!即使偶遇挫折与障碍,这力量这魅力,自有拨云去雾之功效之能量,二者厮杀与搏斗的结果,既非简单又非复杂,很难说得清的一个性质,于是就有了上面第一段末尾的话:我觉得我获得了再一次出发的角度和动力,无疑,它们都是新的。
回到我这篇“图书馆日记”里的口吻说话吧!今晚7点——9点,还是在老地方与百忙中前来的读者们一同学习与重温余秋雨,总共有十多个读者吧,余秋雨的中国文化热度和我们探讨的热能抵消了教室里的空空荡荡。好的事物贵在坚持下来,对个人行为来说是这样,对中国文化的感知与热爱也是这样。因为,余秋雨散文的经典性不在于余秋雨这个人,而在于他身后和笔下的中国文化。我们选择余秋雨,其实选择的是中国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在现代社会,人其实是“文化动物”,作为图书馆,首当其冲的是一个特定国家与地域的文化流俗、文化传统、文化继承与文化情结的传递,尤其高校图书馆更应如此。
这段时间在图书馆在家里只要遇到余秋雨的书籍,就必定满含深情和欣赏的翻翻读读!自从余秋雨散文出现后,散文作为文学形式正在揭开历史的新篇章,这么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资料,这么巨大的知识容量,这么充满睿智和情趣,这么厚重的中国文化的情商,让我一直惊叹不已!余秋雨的散文对中国文化的描述和阐释,不仅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具有一种挞伐蒙昧和野蛮,守护承传人类文明的精神力量,具有一种属于审美层面的文化人格魅力。其魅力具体表现在文化人格的地域丰富性,文化人格的悲剧意蕴和文化人格的优化构建等方面。
因此,常读余秋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常读中国文化,常读常新,这是一种文化本身就具有的内在的魅力与品性。此时我能心无旁骛的平淡的说:我觉得我获得了再一次出发的角度和动力,无疑,它们都是新的——与我常读作为经典的中国文化并常常获得新感慨新力量,对我这份热度和热能里冷清的“图书馆阅读”推广的讲座,无疑起了升温和加湿的作用,因此,这份升温和加湿促使我误把敲击黑色的键盘当做敲击黑色的牛皮鼓,自当是优美的打击乐而暗自欣赏而已。这再一次出发的角度和动力就是四个字:贵在坚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