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看到一篇公众号的散文,作者写的是捉螺蛳和食螺蛳的种种美妙的场景。忽然就被勾起了馋虫,同时被勾起的,还有对年少时校门口卖的螺蛳的记忆。
那时候,在小学门口,总有许多小摊小贩,一溜儿排开,价格都是极低廉的。一分、两分钱的食物,能让人回味良久。
红枣汤装在透明的小玻璃杯里,颜色橙红而明亮,底下卧着一颗货真价实的红枣,吸引着你的眼球。为了阻挡灰尘,杯口往往盖着张玻璃片。
“山乌珠”是一种野生的果子,富含维生素和花青素,装在酒盅里,类似于如今的蓝莓,颗颗圆润而乌黑,能让人吃得满嘴乌黑而不舍得停下来。
姜糖、薄荷糖都是卖家手工制作的,很大的一块,能把整个嘴巴都塞满。还有爆米花,刚炸出来的时候,蓬松而喷香。
这其中最火爆的,也香飘溢远的,当属炒螺蛳的摊位。
那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淡水里的螺蛳,而是一种个头小小的海螺,我至今还不明白它的学名究竟叫什么,我们家乡土话都叫它“螺螺”。
它的加工颇为麻烦。首先,必须得用剪刀把其“屁股”上封闭的部位剪去,这样才能和口部形成中空的状态,炒熟后螺肉能顺利的吸出来。剪少了没作用,剪多了又很浪费。不但是个体力活,也是个技术活,很需要熟能生巧。想想,那小小的一颗颗,得花去多少人工的成本?剪得久了,手都会被磨出老茧来。
小贩们用一只小小的煤球炉生火。火旺旺的坐锅,倒入些食用油,下生姜、辣椒、蒜瓣炒出香味,再加入螺蛳翻炒,等到螺肉变色时,淋入黄酒、酱油,加食盐和少许的白糖,再加适量的清水焖煮一会儿。
这时候,就有一股诱人的香味飘出来。甭说吃,光是闻,已经让人哈喇子都快流下来啦。孩子们围在那摊贩旁边,手里是早已准备好的零钱,眼巴巴的望着。
美味好吃,而且也是相当的廉价。递过去一分钱,也能得到足以解馋的分量。
终于出锅了。只见那小贩撕下一张纸,大多是旧书或作业本的纸张(好像那时候谁都不讲究这样的包装卫生否),熟练地卷成尖嘴的喇叭状,就是一个简单又耐用的容器了。用汤匙舀起一小勺倒入纸袋,递过来。
孩子们兴奋地接住,也顾不得烫,迫不及待地捏起一颗送到嘴边。撮起嘴唇,轻轻一吸,只听“滋溜”一声,那螺肉就轻松的脱壳而出,滑入口中。碰上个别吸不出来的,别着急,自有对付的办法。朝着“屁股”的方向先倒吸一下,再反过来,往往就很容易将肉嘬入口中了。
螺肉紧致而又弹牙,非常有嚼劲,鲜、香、咸、辣、甜,各种滋味混合在一起,构成了妙不可言的享受。
纸包里很快就瘪了、空了,这时候,年少的我们总是忍不住去舔一舔沾满汤汁的手指头,一副意犹未尽的模样。
倘若零花钱足够,便可以底气十足的喊一句:“给我舀五分钱的”。毕竟在那个年代,五分钱对于孩子们来说,不啻于一笔巨款了。
于是,在小伙伴们艳羡的眼神中,神气活现的享受一顿饕餮大餐。或者,将这份美食大方的与小伙伴们分享。于是,一个人的快乐,刹那间成了一群人的狂欢。
后来,或许是海洋环境的污染,亦或是捕捞过量,这种儿时非常多见的“螺螺”,竟日渐稀少。即使有,价格也是逐渐攀升。想来,我也是好久没品尝过了呢。
在物质相对匮乏的童年时代,那份小小的满足与快意,至今想来,似乎还齿颊留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