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老师版本: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罗老师解读: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
调和了大的怨恨,一定会有余下的怨恨,怎么能够算得上是最好的、妥当的呢?
在公司中,领导者如果一直按照“道”做事,是不会有大怨产生的,你让大的怨恨产生,已经就没有按“天之道”做事了,再用各种办法去补救、调整,也是会剩下小的怨恨的,这不是最高境界,不是“道”的境界。
在生活中也是一样,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就会产生伤害,有伤害就有怨恨。
在公司中,有了怨恨,公司会慢慢缺乏凝聚力,松散解体;在人身体中,“怨恨”是其他不良情绪的根源,身体就会出现问题。
那做人要如何消除“怨恨”呢?
1、多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看看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为何会有怨恨,因为你也一定伤害到了别人,所以要反省自己)
2、对外面的事情随缘,做事时尽量无我利他,这样就不会有大怨恨产生了,个别误解就先不要在意,就一直按照“道”好好做就行了。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
所以有道的领导者拿着债权的券,却不去问责。
的确,当你被伤害时,一定是非常想要报复回去的,但是这种方法,真的是最佳的办法么?是不是会结更大的怨呢?
举例:一个小孩子去地里偷玉米,被大叔逮到了,把他叫过去,他做好心理准备被暴打一顿,没想到大叔给他烤玉米吃,还说“是不是饿了才去地里偷玉米?以后饿了直接过来,我给你烤着吃,别去地里踩”,后来这个孩子再也没去别人地里乱来过。
当别人犯错的时候,不妨换一个角度,得饶人处且饶人,报怨以德,会比直接责罚效果更好。
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有道的人拿着契约却不苛责,无德之人总是为自己索取回报。
道德是前提,“法”是最后一道防线,三个层面要豁然贯通,不能只靠“法”,只靠“法”就会出大问题的。
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天道不讲亲疏,一直支持行善的人。
天道既玄妙又清晰,看似遥不可及,其实就在你心里。
《尚书》里讲了两个核心,一个讲天命(天之道),另一个讲“领导者必须放下自己的欲望,为老百姓做事”(有德),还讲了一个规律,就是你有德才会有天命(老天加持你)。
我们每个人都有动物性(抢夺捞取),也都有人性(共赢关爱),我们要不断发挥自己人性的那一面,这样这个社会才会更加美好。
你发出善念,最后别人也回馈给你善念,你可以说这是天之道在加持你,你也可以说这是你在加持你自己。
学完《道德经》后,
第一,你知道有“天之道”,然后好好尊重它,就很好了;
第二,如果再能按照“天之道”做事,就更好了。
最后,如果能让“天之道”常驻我们心中,那我们就没有白学,我相信我们的人生都会越来越幸福的,谢谢大家。
记得点赞哦~
以上正文内容均来自喜马拉雅听上罗大伦博士的“每天聊点《道德经》”,纯属个人学习笔记,如果您想听原版可以自行去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