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关村二小发生的校园霸凌事件在媒体上引起了人们巨大的关注,很多媒体记者、文化名人都围绕这个热门事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那么什么是校园霸凌呢? 简单来讲,就是一些孩子通过肢体、语言暴力等方式,持续对受害人的身体和心理产生刻意伤害的行为。导致霸凌行为的原因有很多种,一般来讲这种行为在力量不对等(生理力量、社交力量等)的孩子之间出现的频率更高。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经有过这种惨痛的经历,然而可悲的是,霸凌事件因为不被重视,每天以不同的形式在孩子之间上演着,而长期遭受欺负的孩子甚至因此得了抑郁走向自杀。因此,对于霸凌,我们要做的就是:零容忍。
我们都知道,校园霸凌,最直接的行为参与方,就是施暴的学生和受欺负的学生。他们在霸凌当中,到底是怎样的呢?其实很多施暴学生的心理动机都没一个定性。有的,开始只是图好玩、恶作剧,之后就演变了捉弄和刻意侮辱;有的则是来自于自己的优越感,比如:身强力壮、朋友多,就欺负弱小孤僻的孩子;还有的则是自己曾是被欺负的对象,之后由于某些原因,就转变成了霸凌的人等等。这些施暴学生由于缺乏行为管教,就需要家长、老师及时给予教育纠正,国家和学校在学生行为教育制度里面,也应该明确指出这种行为的危害性以及霸凌行为会遭受的严厉处分。
另一个参与方,就是被欺负方。这类孩子,一般都比较弱小,在社交行为上比较被动或者在身形行为上有异于其他同学之处,才会被盯上。遭受霸凌的孩子,会出现很多心理问题,包括焦虑、抑郁、孤独以及低自卑,而且这种影响会持续到他们成年以后。研究发现,那些长期遭受校园暴力的孩子成年以后比没遭受校园暴力孩子的犯罪率高6倍,他们也更有可能会体罚或者虐待自己的孩子。所以,被欺负的孩子需要有人为他们解除困境、提供安全保护和心理疏导。
由于孩子认知有限,并不能及时认识自己不正当的攻击行为。所以,父母有义务在霸凌当中起到引导、教育、制止的责任。
施暴者父母应该警惕自己孩子的攻击行为。因为欺凌别人的孩子本身也极有可能面临这一系列心理问题、情绪问题,甚至人格问题,如果成人只是用"他们是孩子"来解释欺凌者的行为,会错失很多干预的机会。
被欺凌的孩子父母也需要通过孩子表现出来的异常现象,观察孩子在校是否正常。因为受欺负的孩子往往不会主动求助,所以父母需要有技巧的探问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去学校暗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说到这,很多人可能还会忽略霸凌行为中一些人的角色,就是那些间接推进事态发展的旁观者和帮凶。这些人通常的心理行为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甚至有的不作为的人,还认为霸凌就只是“小孩子闹着玩玩”,追究责任,有点小题大做。这些人如果你们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者安于立命,或者无所谓的心态,那么现在被欺负孩子面临的孤立无援,也将是下次你们孩子遭遇霸凌的场景。
最后,就是这个霸凌行为当中一个特别的关键方,那就是学校。“校园霸凌”会导致受欺凌同学的身体创伤或心理问题,甚至扭曲人格发展,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学校对“校园霸凌”应持零容忍政策,而不是模糊“霸凌”和“玩笑”的界限,更不能为了避责,而指定校园霸凌是偶发事件。如果学校对学生之间的攻击和欺负行为能给予严肃的及时处理,那么霸凌事件相信也会减少许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