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沈括《梦溪笔谈》中提及鹳雀楼时说,唐人留诗甚多,惟王之涣、李益、畅当三篇能状其景。那就顺便看一下另两位的作品。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
这是比大历十才子稍晚的边塞诗人李益的一首七律。诗歌的前两联描述了鹳雀楼的景色并抒发了怀古之思,后半部分则由山河壮丽的景观联想到了人生苦短的愁怅。
凄凉感伤,并非没有艺术感染力,但与感奋昂扬壮人心怀相比,总少了点励志的力量。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这是中唐诗人畅当的作品。相较而言,这首五绝自有一种清高、俊逸的情怀,算得上一首情景交融的好诗,但与王之涣的一比,境界、胸怀还是差了几个等级。
正因如此,一般人不记得这两位的上述作品,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却有幸越过了一千余年的历史长河,直到今天还在千家万户传唱不息。
下面看王之涣的另一首名作《凉州词·其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又称《凉州曲》)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是凉州歌的唱词。凉州,即唐凉州都督府所在地(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先让我们稍稍回溯下凉州当年的盛景。不必太远,就从玄奘法师的描述说起。他在贞观三年(629年)西去印度途径凉州并逗留月余,他眼中的凉州是这样的: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侣往来,无有停绝。
而当时中原正闹灾荒,凉州的富足显得一枝独秀。
大周天授元年(690),女皇武则天下诏全国各州建大云寺一座,新修佛祖寺。洛阳、扬州、凉州为三大经济和文化中心。
唐朝开元二年(714),时任河西节度使杨敬述献《凉州大曲》于帝都长安,受到唐玄宗高度赞赏。西凉乐从此定位为大唐国乐,从此凉州的西凉乐、西凉伎也风靡天下。
唐朝开元五年(717),凉州都督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了唐玄宗。唐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凉州词”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如孟浩然、王翰、张籍等,元稹、白居易的《西凉伎》更是流传千古,凉州因这些诗篇而闻名海内外。
唐诗中的凉州,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有描写战争、抒发爱国情怀的;有表达浓烈的思乡、思亲之情的;有描述奇丽的边地自然风光的;有展现凉州独特的异域文化的,其中异域文化里主要描写了凉州的风土人情、凉州乐舞、凉州佛教;凉州词(曲)所展现的丰富内容,是边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凉州诗歌风格上呈现为悲凉苍劲、威武豪迈、平和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体现出诗人不同的情怀,也丰富了凉州诗歌的情感内涵与历史厚重感。
王之涣的这首七绝,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堪与他的《登鹳雀楼》媲美。
开篇首句写极目远眺之景。有别于太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浩荡的动态之美,“黄河远上白云间”则近于一个明静的写生,照样描绘出了黄河的蜿蜒雄壮。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孤城,意境萧杀悲怆。
第三句忽而一转,引人羌笛之声。北朝《折杨柳歌辞》唱道:“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儿。”也是,此刻的玉门关内或许春风和煦,关外却是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怎一个愁字了得?
显然,这是一首通过描写边塞萧索悲凉、羌笛吹奏《折杨柳》来表达戍边士兵思乡怀土之情的诗篇,但如果我们仔细体味,不难发现:整首诗,悲而不失其壮,怨而不哀,没有衰萎颓唐的情调,相反,在含蓄委婉的笔致中,流露出一股壮阔激烈的慷慨之气。
如果说《登鹳雀楼》是诗篇中雄浑奔放、气势磅礴的代表,那么《凉州词》就是豪放与婉约有机融合、相映成趣的典范。“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揭示了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的深刻哲理,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恰恰说明任何事物,或者干任何事都有其普遍的规律。
如果我们拓宽点思路,反向思维,那么结论是:无论羌笛怨不怨《杨柳》,春风早样吹度玉门关外;只要我们勇于探索攀登,并持之以恒地努力,总有云开雾散、春风拂面的一刻。
我想,这不止是王之涣英雄之气的体现,更是盛唐特定时代的风气反映。王之涣是一个自信的诗人,又处在一个自信的时代。
可惜他的诗歌散失严重,传世之作仅六首,但就凭这两首“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可排在唐诗前二十之列的佳作,王之涣俨然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他的名姓。
在行将结束本章节之际,我还想顺便介绍下比王之涣早一年出生但英年早逝的太原人王翰的那首《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夜光杯:玉制的酒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是指“琵琶”、“马上”两种不同乐调。诗中“马上”,是“马上乐”之略。所谓“马上乐”,就是“鼓角横吹”的军乐。
王翰,字子羽,生性狂放不羁,好酒,善舞,所流传下来的诗歌不多,这一首最为有名。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将将士们豪爽洒脱的性情及出征时的大无畏勇气渲染得淋漓尽致。
之前的很多边塞诗作品,都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反战的情绪、对戎马生涯的厌恶,以及对生命不保的哀叹。但这首诗,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隐含着视死如归的悲壮情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体验,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也体现了盛唐那种激扬奋发的时代气息。
下章节,让我们走近王昌龄,听听他跟我们说些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