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伤寒论笔记中医
351、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

351、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

作者: 罗小笨 | 来源:发表于2020-11-07 10:28 被阅读0次

351、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甘温) 升麻一两一分(甘平) 当归一两一分(辛温) 知母(苦寒) 黄芩(苦寒) 萎蕤(甘平)各十八铢 石膏(碎,绵裹,甘寒) 白术(甘温) 干姜(辛热) 芍药(酸平) 天门冬(去心,甘平) 桂枝(辛热)茯苓(甘平) 甘草(炙,甘平)各六铢

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刘渡舟

麻黄升麻汤偏重于宣发,乌梅丸偏重于收敛,干将黄芩黄连汤偏重于降逆,黄连汤和半夏泻心汤偏重于和中。临床上用麻黄升麻汤治疗大叶肺炎合并下利,效果很好。这个病是从伤寒来的,风寒化热,但是没有成实,结果误下造成的后果。沉脉不是寒,是阳气郁积的表现,上焦阳气郁积,下焦脉也就不起了,同时还有寒,所以说难治。

麻黄升麻汤是伤寒论用药最多的方子,剂量都很小,这也是从客观出发。麻黄升麻用的多,说明治疗偏重于发越阳郁。升麻清热去毒,宣透药;黄芩石膏是清肺胃之热;桂枝干姜温通中焦阳气;当归养血,知母天冬葳蕤滋养肺胃津液,甘草白术和茯苓健脾,同时止下利,补中焦。全方可以宣上,温中,宣透阳郁。临床上见到外感热病,阳郁在胸,下焦有寒,手足厥逆,上面吐脓血,寸脉沉迟,尺脉不至,可以考虑这个方子。实际这个方子还是偏寒凉,热药不多。

胡希恕

六七日传里,大下以后发现寸脉沉而迟,沉为在里,迟为有寒,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说明尺部无脉,咽喉不利唾脓血。根据金匮要略,如果只是里面有热,不亡津液也不至于吐脓血;如果丧失津液,热陷于肺,那就会吐脓血。所以这里应该是津液虚,热陷于肺,同时又下利不止,肠胃也虚,所以难治。

这里寒热虚实错杂,说是麻黄升麻汤主之,这不像仲景原话,如果主之,就不会说难治了。这里用麻黄发汗,从病情来看是不能发汗的,金匮要略有明文,渴而下利不可汗,下利有表证可发汗,用葛根汤。这种厥阴病,没有发汗的道理,我认为是个错误。

刘志杰

这是全书最烦的一条,很多人说该删掉方子。这里该是太阳伤寒,六七天该入阳明,出现阳明实热,然后就用了下法,结果泻成了厥阴病。本来入阳明就伤了津液,结果大下,更加伤津液,还伤了真阳,转入太阴泄利不止;同时津液虚导致阳气外越,不能下交,郁在上焦和咽喉,伤了血络,形成阴阳不交的局面。这个病应该是这样:发热很盛,汗不出而恶寒厥冷,下利不止,寸脉沉迟而尺部无脉,咽喉不利还化脓。这里有四肢厥冷,也有上热下寒,所以归入厥阴。

这里还是有实热,不然不会咽喉化脓。所以方子一部分是大青龙汤,一部分是针对太阴虚寒水饮。方子里用了养阴的药物,也有温血养血的药物,同时利水温中,解除表热。这里主要是表热不清,阴阳不通,不是真正的阳绝,但是好在身体健壮,还能扛得住。这条应该是厥阴病最好的代表方证,内外表里寒热都全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351、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phbp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