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女儿的一个同学抱怨她们的某科任老师处事不公,评判标准含糊,造成她的这个科目成绩不佳,学习期间她也不开心。
我问女儿怎样看这个问题。
女儿说:“是的,这个老师很情绪化,对学生爱恶分明。比如,她讨厌学生在她的课堂上用中文在同学间谈话,因为她不懂中文嘛,所以有被排斥的感觉。如果学生这样做了,就会被她各种不公对待。反之她若喜欢某学生,各种缺点也会被视而不见。
我想她可能有什么举动冒犯了这个老师而自己还没觉察吧。”
我说:“刚才聊天中,她对这个老师各种抱怨,虽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当我们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他人时,就不会再反省自己了。因为问题的原因已经找到了,而且我也解决不了,那还能怎样呢?抱着这样的观点得出的结论是:反正已经毕业了,不用再见到她了。其实她不明白,以后的人生中这种遭遇还多的很,如果每次都用被动逃避的方式,人生之路就越来越难走了。”
从更深处看,背后的原因是她在用两分模式来理解这个世界。就像小孩子看电影,人物一出来就问:这是好人还是坏人?这种非黑即白的两分法带来草履虫似的行为模式,趋利避害。而判断好坏的标准又是自己的感受一一这样一个不靠谱的标准,或他人的看法一一个更不可靠的评价。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简单粗暴地理解社会、为人处事的行为模式。
而所谓的成长就是学会思考,理解现实世界中在黑白之间有广阔的灰色地带,生活的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这个区域内行走的。
比如,虽然我们认为老师应该是有基本教师素养和道德规范的人,但老师首先也只是人而已。标准的存在就是提醒我们,大多数的人是达不到的。只有把老师当成正常的人,我们才能更细致地理解并与他们共情,也只有在这样的观念下,我们才会思考自己的行为是不是也有错。
所有的关系都是发生在至少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模式也是由关系参与各方一起建构的,所以若希望关系模式发生改变,关系中的任何一方的改变都可以实现。可惜大多数人都想改变他人,或期待他人主动改变,而不明白我们不能决定他人,只能决定自己,所以自己才是那个唯一能自我把控的关键。
所以,有人空待一生也未能等到关系的改变;有人不断逃避,最后把自己关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