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鲁迅于1922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收录在《呐喊》中。这篇小说主要讲述了方玄绰这样一个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
方玄绰既是高等学校的教员,又是政府的小官,他总是用“差不多”这个词来看待一切事物,不愿意参与教员们为了薪水而奋斗的行动,也不愿意承认自己和官僚一样的本质。他对社会的变革没有信心,对自己的前途没有希望,只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吃着粽子,喝着雄黄酒,自我安慰地说:“中国将来之可虑就在此。”
鲁迅在这篇小说中采用了轻松、幽默的讽刺笔调,通过描写方玄绰的行为、语言和心理,让主人公自己的小丑表演来使读者发笑,沉思。鲁迅以方玄绰为代表,揭露了一部分新文化运动后期出现的知识分子的堕落和退化。他们虽然接受了新教育,却没有真正领悟新思想,没有真正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没有真正参与社会变革的实践。他们既想做官又想做教员,既想享受特权又想摆出进步的姿态,既想保持安逸又想抱怨不平。他们缺乏自知之明,缺乏责任感,缺乏斗争精神。他们是“五四”运动中被淘汰出局的一群人。
《端午节》是鲁迅对旧知识分子的讽刺之作,也是鲁迅对中国革命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之作。鲁迅通过这篇小说告诫人们要摆脱方玄绰这种糊涂意识,要正视现实,要勇于改革,要积极进取。鲁迅以为,“中国将来之可虑”不在于外部环境的困难和敌对势力的压迫,而在于内部人心的软弱和思想的落后。只有打破旧思想、旧制度、旧文化的束缚,才能实现中国社会的真正进步和民族的真正解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