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在早点摊吃早饭时,突然听到旁边一个妇女急促的催促声:"快点吃,听见没有,马上就迟到了"。而她说话的对象是一个10岁左右的小姑娘,然而小姑娘似乎没听到她妈妈说话一样,仍然不紧不慢的吃着。过了一会儿,她妈妈的催促声又传来,如此反复多次,以至于最后这位妈妈都骂娘了,但小姑娘除了低着头吃饭显的不太开心外,吃饭的节奏没见加快一点点。
我不禁觉得好笑又可悲。好笑现如今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间都扮演着皇帝不急太监急的角色,可悲这种解决不了问题的纯焦虑会给孩子们带来太深的负面影响。
很明显,这位母亲的焦虑表面是因为她的孩子快迟到了,而实际上她焦虑的是自己的想法计划无法按时进行了。可能由于孩子的迟到,她的上班也要迟到或者无法按时做其他事情了。所以,母亲其实是把自己的焦虑转移到了孩子身上。反过来看孩子,并没有由于母亲的焦虑而采取一些相应的行动,依然我行我素。这说明母亲的焦虑催促在孩子这儿是不起作用的。这是为什么?
有很多研究表明,将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会使孩子要么自卑,要么像大人一样焦虑。这样看来这位母亲的焦虑和催促并不能说不起作用,只能说在孩子身上起着副作用。孩子的心不甘,情不愿表明在她看来,上学迟到并不是她的责任。那么如何让孩子主动承担起解决问题的责任来?
在《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这本书中提到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本书介绍的方法叫ICPS,可以理解为 I can problem slove.
首先,要和孩子玩字词游戏。要有意识的教孩子使用六组字词,分别是①是/不 ②和/或者 ③一些/所有 ④之前/之后 ⑤现在/以后 ⑥相同/不同。这可以帮孩子建立多种选择的思维方式,可以帮他观察行为前后的不同,才知道自己自己的行为是会对他人造成影响的。比如这个小姑娘,可能压根儿就不知道她吃饭慢会导致迟到,迟到会导致老师生气,同时也会导致他妈妈上班迟到。既然没有这种行为影响的意识,也压根就没有解决问题的意识。
接着,要理解他人感受。比如开心、生气、骄傲等可以通过看图游戏或者和孩子讨论感受的方法,帮助孩子认知这些情绪。比如文中的小姑娘,可能感受不到妈妈着急的情绪,而只以为妈妈是在生她的气。
之后,要练习更高级的词汇。①合适/不合适 ②如果/那么 ③可能/或许 ④为什么/因为 ⑤公平/不公平 。用这些词组造句,可以培养孩子提出多种解决方案的能力。
接下来,就要和孩子一起寻找多种解决方法。谈论问题是什么?双方的感受如何?怎么办?如果不管用,还有什么解决方法?以此鼓励孩子提出多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基于孩子的天性,可以采用玩偶游戏或者角色扮演等。
我曾经看完了这个方法之后,就去进行了实践。场景是带着两个孩子出去玩儿。哥哥和妹妹,哥哥四岁,妹妹两岁。当他们在路上遇到一辆摇摇车的时候,两人都要抢着去玩儿,谁也不让谁。这时我就问了哥哥以下几个问题。
你是不是特别想玩摇摇车,那妹妹想不想玩儿?
你们玩摇摇车,本来很开心,但是现在两个人都很不高兴,该怎么办呢?
当时我能看到哥哥在进行思考。但由于缺乏前期对他人感受的理解训练,以及缺乏提出多种解决方案的训练,所以他在思考后继续跟我说,我就要玩摇摇车。
这个事例说明我们在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时,以上步骤缺一不可。同时,只要你引导得当,孩子是非常善于思考的。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但是教育本身就是一件漫长而艰辛的事情。我们要多走进孩子的内心去鼓励去引导,不要让焦虑影响到你的下一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