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直在忙碌奔波的你,近来是不是觉得生活越来越辛苦了?
生活中充斥着永远都做不完的工作,应接不完的应酬;眼前总有阅读不完的信息,刷不尽的新闻。双眼一睁一闭之间,又是相似的一天,永远都没有自己的时间。
我们总是给自己每天规划的太多,真正有时间去做完的事情却太少。
诗人木心先生曾经写过一首诗歌,叫做《从前慢》,描述了他小时候的生活: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这首平凡小诗打动了很多人。
诗里平实简单的字节,描绘了当时社会生活气息的一种慢节奏。一种朴素、浪漫和充满人文关怀的魅力,令人神往。
那个时候的人们见面打招呼,都会亲切的问到:“吃了吗?” 而现在的人们再见面,打招呼都变成了:“最近在忙什么呢?”
很多人说时代变了,慢节奏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忙碌” 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主流。
当忙碌成为了生活的主旋律,我们会更幸福吗?
2.
日本作家本田直之写过一本畅销书,叫做《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
他在书中提到一个观点——
“人们从物质中获得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我们用尽自己的时间去拼命的赚钱,又再去努力的花钱,这样得到的幸福感非常有限的。”
很多时候幸福感并不来源于你拥有什么,而是你对拥有的东西的体验。
有人曾问过巴菲特,为什么身价百亿的他会愿意一直开着十几年的旧车,常年居住在奥马哈面积不大的老房子。
巴菲特说到对他来说,一部新车和一个更大的新房子,并不会给他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反而会给他徒增很多的烦恼。
如果买了更大的房子,他就需要添置更多的家具,料理更大的草地和花园,甚至还要雇佣保安和园丁。
拥有这些都要让他付出额外的精力和时间,而他觉得自己宝贵而有限的时间,完全可以用来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巴菲特曾多次在采访中表示,他对自己现在拥有的房子和生活感到非常满意。
(巴菲特居住了50多年的老房子)
《少即是多》这本书中写到,近年来很多调研机构都在发布世界各国的 “幸福指数排行榜”。
在盖洛普民意调查组织公布的2010年度调查报告中,日本的幸福指数是全球第81位。
而雄踞排行榜前四位的(丹麦、芬兰、挪威、瑞典)无一不是北欧国家。
要知道在北欧,各个国家的国民税金及社会保险金,缴纳比重几乎占到其收入的六到七成,国民拿到手的实际可支配现金并不充裕,生活却充满了幸福感。
相反,日本国民的税务负担率才四成左右,国民手中可自由支配现金充裕,市场上形形色色的商品亦琳琅满目。
可为什么相对富有的日本人,却很难感觉到幸福呢?
3.
作者提出,其罪魁祸首就在于很多日本人信奉的 “物质至上” 思想,这个价值观深深影响了日本个人和家庭的幸福感。
所以日本现在所面临的很多社会问题,如职场工作时间过长,工作压力过大,家庭结婚率和生育率低,都和社会追求物欲的氛围有着很大的关系。
同样的社会现象和风气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抬头,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有人都在埋头工作,拼命赚钱,希望拥有更多更好的物质生活:更多的存款,更好的车子,更大的房子。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比赛。
然而即使一个人拥有了一切,内心却感觉不到幸福,或者没有时间享受生活,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毕竟物质的满足带来的快乐是极为短暂和肤浅的,内心的富足和愉快,才是我们幸福感长久的来源。
4.
我们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幸福感呢?
在《少即是多》这本书里,本田直之提出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和全新幸福观,即 “少即是多” (Less is More) :
“少一点物质占有,多一些精神体验"。
在这个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社会,我们都要学会为自己的生活做减法,都要学会用 “断舍离” 的方式让自己变得更轻松。
本田直在所提倡的生活方式,并非苦行僧似的节约和忍耐,而是——
“认真思考自己的生活与人生,仔细甄选对自己来说最为重要的东西之后的主动选择,以此摆脱金钱、时间、场所等束缚,享受真正自由的生活。”
对此他提出他眼中获得 “幸福感” 的十个条件:
1. 享受当下——无论你过着什么样的生活,都要心态平和,学会去享受当下。
2. 有关系亲密的家人和朋友——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最后发现人的幸福感在很多方面来源于 “爱”,保持亲密的家庭关系和朋友关系,会让人生活的更加幸福。
3. 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一份稳定收入会减少一个人的压力和焦虑感,我们都要努力通过个人奋斗和合理理财来实现稳定的财务状态。
4. 保持身心健康——不能因为赚钱忽视了身心健康,没有时间休息和锻炼的人,一定有时间去生病和治疗。
5. 偶尔拥有一段刺激的生活——生活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去尝试一些新鲜的事物,去一些没有去过的地方,做一点疯狂的事。
6. 拥有相对自由的时间——千万不要把每天的时间安排的太紧太赶,一定要留有给自己的相对自由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7. 拥有自己喜爱的生活环境——在一个自己感觉舒适和喜欢的生活环境中,一个人会更有幸福感。
8. 有效的思维习惯——我们不能每天过着机械般的,没有想法和思考的生活,我们要时刻感知自己的生活状态。
9. 感知未来 ——最好的生活状态就是有热爱的事做,并且对未来有想法,有规划,有期待。
10. 每天都能向目标前进——每天都比昨天的自己更好更优秀,并朝着自己的目标更近了一点。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北欧国家人民的幸福感更高的原因,即北欧自由生活有着更丰富的内容:
享受工作生活、有关系亲密的朋友和家人、拥有富于刺激性的兴趣和生活方式、具备有效的思维习惯、能够放眼未来。
而书中提到的十个收获幸福的条件,没有一个是需要依附于物质的。只要我们愿意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和人生目标,我们同样也能收获满满的幸福感。
5.
知道了幸福感的来源和条件后,我们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呢?
另外一位推崇极简生活的日本作家有川真由美在她的书《极简生活:简而美地活》中提到:
“拥有的事物越多,耗费的心力也会越多,所以我们都要学会主动选择 “简朴的生活。”
这种生活方式绝不是简陋的生活,而是选择性的放弃一些不需要的东西。
她在书中提到她周围的很多人,包括她自己,被自己拥有的 “事物” 或者 “人际” 压得喘不过气来,疲惫不堪。
经过人生起伏后她才意识到:人生苦短,必须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 “真正想做的事情上” 和 “真正重要的事情” 上。
毕竟真正精彩的生活,依托的不是堆满房间的东西,也不是用之不尽的钱。
一个人最珍贵的财富,莫过于自己的时间,和当下的生活。
要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出精彩,活出幸福呢?《极简生活》这本书中提到了三个“以自己的幸福为主轴,有取有舍” 的标准:
第一:将 “自己想做的事情” 和 “让自己舒心的事情” 放在首位。
第二:不要一味攀比,按照自己的步调,自己的时区,走自己的路。
第三:别考虑 “应该做什么”,而是思考 “我想做什么”。
有川真由美在她的这本书中围绕这三个基本原则,详细阐述了我们应该如何简化我们的生活:
对于个人物品要做到不添置,大胆扔,巧收纳;
简化自己的财务计划,不花无谓的钱,把钱花在最精彩的事物和体验上;
巧妙管理利用我们的时间,杜绝事事当 “好人”,学会割舍和拒绝,专注高效的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
在作者按照这些原则简化了自己的生活后,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
她同时深深的感悟到——
人生精彩与否,不在于 “拥有多少物品”,而在于拥有多少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和 “拥有让自己愉悦的时间”。
6.
诗人纪伯伦曾经感慨道:“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越来越忙碌的我们,是不是走的太急太快,却忘记了我们出发的初衷呢?
《人类简史》这本书中曾经形象的描述过人类祖先最古老的生活。
我们的祖先曾经逍遥自在的生活了许多万年,无论是狩猎还是游牧,虽然需要定期花一些时间去收集食物和素材,但是大部分的时间,他们都可以在漫山遍野中晒太阳,在篝火中唱歌跳舞做游戏。
而到了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尤其是近代社会,人类的物质生活逐渐变得极大丰富,但是过去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却反而终结了。
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变得越来越悠闲,而是为了更多的金钱和物质变得越来越辛苦和忙碌。
从这一点上来看,一直在忙忙碌碌,拥有了更多物质却不懂得慢下来享受生活的现代人,未必比过去的人们过得更幸福。
当你学会克制自己的物欲的时候,当你学会慢一点生活的时候,当你学会放下和舍离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如此的忙碌。
生活中还有很多美好的事情,值得我们去体验和感知。
“少一点物质占有,多一些精神体验";去追寻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和 “拥有让自己愉悦的时间”。
少即是多,简单即是幸福,每个人都要学会去追求内心的快乐和富足。
我们既要脚踏实地,也要停下来抬头仰望星空。
-END-
-原创|配图:柴犬叔叔
网友评论
在我们这个社会谈“少即是多”有两种可能:一个是无所事事。二个是钱太多,闲的发慌( ’ - ’ * )
务实一点就是:努力工作,提升自己,学会理财,早日实现财务自由。让时间和心灵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