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宁波府志·四明山脉》中记载,四明山北部山脉上的主要山峰之一——东西向山脉,被余姚谷地分为南北两支脉,其中南部支脉,由越梁弄至深溪一线,而所谓深溪,正是如今我的家乡深溪村一带。
既属山势陡峻,岗峦层叠的四明山脉,我们村本是当之无愧的世外桃源,风光绮丽之地:参天的原始森林中,树木需二三人合抱;清泉溪坑水深而湍急,清澈得黄发垂髫皆可俯身直饮……和我回忆起那些童年景象时,已八十五岁的爷爷仍不禁心驰神往。如今的深溪村虽不如从前那般风景秀丽,仍不乏环境优美。
我们村越来越好
从我小时候,村里就已极少见到需要二三人合抱的大树,更不用说拥有这样的大树的原始森林,倒是曾在山中见过,应是树被锯倒后留下的树桩上,圈圈的年轮已经被腐蚀得再看不清。而所谓深而清澈见底的溪坑,更是成了干涸的沟渠。我甚至都没见到它们被破坏时的样子,原始环境的消逝,早在我来到这个世界前,便已经完成了。
在我七八岁时,家旁的路边还处处是粪坑,男人们直接在路边往坑里撒尿,路过的小女孩会臊得把头瞥向一边。天一热就苍蝇遍布臭气熏天,这倒还好,尤其是一下雨,苍蝇无处可去,就钻进家里,布满电线、灯泡与墙壁。那时,村里仍然用就地焚烧的方式处理垃圾,后来,我才从课本里学到,垃圾焚烧产生的气体中含有大量二恶英等致癌物。
所幸的是,这种落后正在被制止,环境正在得到修复。几年前,村里给这条路铺设了水泥,这些粪坑实在影响村容村貌,自然被全部填埋,并建上了生活污水管道。村里还在路口放上了一个个垃圾桶,供村民们倾倒生活垃圾。终于,人们不再呼吸着粪坑的恶臭气味了,但是到了夏天,人们依然厌恶这条路,因为,夏天时的这条路,依然苍蝇遍布臭气熏天,只不过这苍蝇和恶臭换成了垃圾桶的,即使每天清晨都有专人专车将垃圾运走。
要多有钱,才能留住农村青年?但是村里的卫生工作确实有了极大进步。如今回到家,村子里从来是道路整洁,房前屋后清清爽爽,从前四处堆放的柴垛、瓦砾,如今全部消失了,乡道旁的部分房屋上还粉刷了水墨画风格的墙画,村中的公共厕所也被重新装修,焕然一新。
要多有钱,才能留住农村青年? 要多有钱,才能留住农村青年?年前回家,看见多了只附文“生活垃圾”的垃圾桶,问了家里人才知道,我们村在号召并落实家家户户的卫生排查与整治后,评上了“省级卫生示范村”,还要在年后实施垃圾分类。
在我看来,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现代生活理念确实已经影响到了这个村庄,但是,要将“垃圾分类”这样在中国仍比较超前的现代生活理念转化为实践,或许更是一种尴尬的模仿。而这样的有些形式主义的活动,出现在农村,却确实令村民们感到新奇,也让他们对未来抱有期待,妈妈说:“我们村要越来越好了!”
钱也越来越多,本地青年却在加速流失
2000年前后,不少原先在镇上打工的村民,或是借钱或是借贷,开始在村中创办了一些小型的元件加工、器件装配类型的工厂,这为这个仅有1500人不到的村子提供了数量不少的工作岗位。
不仅是小工厂为村民的经济收入提高贡献巨大。农村的土地,自然要比镇上便宜得多,于是一些规模较大的制造业也纷纷来此建造工厂。工业区虽然不大,却容纳了近七家规模不小的厂房。大工厂搬迁到此,也带来了许多外来打工者,工人们需要住宿,出租房屋于是也成了不少村民的一大收入来源。
村口的大工廠 要多有钱,才能留住农村青年?在大厂的工资,要比在村民办的小厂高出不少,但许多想要进入大厂工作的村民却只能干瞪眼,因为这些大厂只招收18-40岁的工人。可见,早在二十年前,农村老龄化问题便已经十分明显,而村民开的小厂,也因此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村民自办的小厂越来越多,为了争夺劳动力,小厂们开始相应地提高薪资。村民的收入在不断提高,不愁吃穿的村民攒下积蓄后,开始修缮房子,如今,村子里很少有人家没有将房屋翻新过。
钱越来越多,但青年却仍在流失,而且,如果从外出打拼的青年在所有同龄村民中所占比率来看,如今的青年流失率甚至超过从前。
在中国,多数农村青年外出打工,是为了改善家庭经济条件,但在我们村,经济条件已经不错了,村里的青年却依然不愿意留在乡村。
要多有钱,才能留住农村青年? 要多有钱,才能留住农村青年? 要多有钱,才能留住农村青年?在鼓励生育的年代里,兄弟姐妹们往往会商量着留下至少一人,照顾父母,看护家乡。而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到如今,多数家庭只有一至两个儿女,这导致的是,一个家庭所有的资源、心血都集中在这一个孩子身上,相对应的,父母所有的希望也只能托付给这一个孩子。
“你要好好读书,以后要是也能像他一样就好了。”在农村,父母口中的“他”,大部分是某个已婚农村青年,高薪或是工作稳定,在城里拥有一套房子,可能还拥有一辆轿车,逢年过节时会带着妻儿回乡。尽管村里早已实现了衣食无忧,且略有盈余,但几乎所有农村青年,仍然从小被父母灌输这些所谓的“成功”论。这样的“成功”,并不一定是他们所向往的,却往往是他们所必须背负的。
村中个体工厂的容纳量终究有限,能通过办厂致富,在家就获得“成功”的青年毕竟只能是百里挑一。因此,在农村,所谓的“失败者”,往往就是留下的那批青年,因为一旦将他们与在外打拼的青年对比,村民们会得出结论:此子不求上进,更一事无成。
于是,这些独生子女,本就衣食无忧,或许也并不眷恋外面纷繁的花花世界,但因为村中父母望子成龙的急切期盼,或求衣锦还乡,或为逃离家乡,纷纷远走求学,外出工作。
外来务工者越来越多,本地青年越来越少
除了我们村,临近的还有三个村子,不大的地界,分布着规模不一、数量不少的工厂,为了争夺劳动力而不断上涨的工资,与农村便宜的房租、物价,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者,这些外来务工者中,有不少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而来,甚至还有人带着下一代,一家人一起来到村里打工。
外来人口渐渐在村中占据了不小比例,他们填补了村子里空余的房子,使这个村庄看起来不那么空心化。如果在夏天的某个夜晚,到村里的公园走走,会发现公园中,一多半是本地人,大多为跳广场舞的老太太、大妈,而聚在篮球场的令一小半,则是外地人,多为青壮年。
而一到过年,外地人纷纷回家,这时本地青年们也拖家带口,纷纷开着轿车回到家乡给父母拜年,人口的流动使这个村庄的总人口在平时趋于稳定。从本地青年走向城镇,外来务工者流入农村这样的流动性可以见得,虽然这一切都离不开一点——为了给家族的力量做出贡献,但更深层的原因仍是最初始的欲望:人们对经济、生活水平的追求从无止境。这或许也正是“在经济条件、生活水平尚可的情况下,将’衣锦还乡’作为农村青年的成功标准,在农村人的价值观中依然根深蒂固“的根本原因。家境贫寒的外来务工者们追求全家温饱,而不愁温饱的我们,则渴望更好的生活条件,更高的社会地位。
与城市相比,不够富庶的农村,仍留不住青年。笔者读过的大部分返乡笔记中,作者都将老龄化、空心化作为乡村面临的问题之一。但是,老龄化、空心化,难道不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与生活条件,所必然要付出的代价吗?
而在我们村的本地青年,到了城市中,不也同样沦为外来务工者?所謂农村的“成功”論,并不会因為经济条件与生活水平得到了满足而改变,因为人们将永不满足于现状。這其實不过是對物質本能的追求,很简单,就是贪欲,但是,又有多少人能逃脫慾望的操控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