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我们需要那些愿意为老弱妇孺让座的人,但是也不能无端指责不让座的人,毕竟人家只是在享受自己应有的权利。也许你认为自己是对的,但是请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善良从来不是要求别人做什么,而是自己应该做什么。
道德是律己,不是要求他人。人类社会有两套规则体系:一是法律,二是道德。它们存在的意义,都是对人们的日常行为做出了规范与制约,唯一的区别是,一个具有强制性,一个不具有强制性。让座与否本来就不和法律挂钩,这只是一种自觉行为。
我希望的是,如果我们自己的精力允许,自己的身体可以支持,对方又真正的很需要我们的帮助,还是希望我们可以给老人家、小朋友、孕妇一些关爱,算是积累福德,也算是慈悲行。
![](https://img.haomeiwen.com/i18632414/e313b079e284b4ae.jpg)
文明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居民践行社会公德的具体体现。为提升广大居民的文明素质,形成良好的出行秩序,倡导有序礼让、文明交通,从自己做起,带动身边人。
据建设部颁布的《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管理办法》第十五条规定,城市公共汽电车经营者应该在客运车辆内设置老、弱、病、残、孕专用座位。各地乘车规则各有不同,但都没有对老弱病残孕专座的特殊规定。
可以说"老弱病残孕专座"是在公交资源尚且稀缺的情况下为"老、弱、病、残、孕"让出来的一部分权利。老弱病残孕专座没有得到强制性的专座专用,这固然是一个问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18632414/d4171c54371ad7a3.jpg)
但更重要的是,陌生人之间,缺乏理解与包容:一味强调年轻人让座,如果他们身体不舒服,又该怎么办?
不让座没能彰显助人的美德,就对不让座的行为进行舆论谴责,这是将权利与义务混淆,更是滥用道德,也正是这种对道德的滥用,才导致部分人认为"别人让座天经地义"、"我是弱势群体,我就该得到座位"。农村有句俗话:“一碗米养出个恩人,一斗米养成个仇人。”
我们生活在现代文明的大背景下,应该发扬传统美德,从小事做起,传递爱心。爱心让座过程中有苦有甜,无论效果如何,至少我们宣传了“爱心让座”活动,至少我们在某些人的心里印下了痕迹。勿以善小而不为,举手之劳,带给他人的不仅仅是一点温暖。
为了社会的美好发展和传统美德的发扬,对有需要的人该让座的还是要让座的,但不能拿道德绑架来约束他人,毕竟让座是情分,不让座是本分。没人会看到一个真正的虚弱的人而不去让座,也不该有人用虚伪的思想去伪装一个病样。道德是律己,不是要求他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18632414/55c0943b026bca9f.png)
只有相互理解,这个社会才更温暖。道德不是负担,文明不是包袱,因此,不必太在意谁给谁让座,也不应停留在道德义务层面,当你感悟与认识到让座可以达到道德出彩、传递“真善美”的高度,就会释怀与豁达。
让座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多些包容和理解,在习惯接受别人礼让的同时,也得学会尊重他人的选择。不要贸然就指责他人不让座的行为,更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度量和要求别人。只有大家都心平气和,多为他人着想,社会才会更和谐。
如果年轻人给老人让座与老人给年轻人让座都成为常态,互敬互爱的社会风气与文明就形成。进入陌生人社会,只有人人都付出一点爱,才能告别冷默、拥抱热情,才能让和谐与文明很丰满。
![](https://img.haomeiwen.com/i18632414/da4c6113184d4245.jpg)
提倡尊老、互助的社会风尚,主动让座者固然应当得到人们的点赞;但在文明法治社会,同样也要尊重别人不让座的权利。无论如何,让座都不应该成为一种道德绑架。
没人让座,不会道德沦丧,只有先尊重不让座的权利与自由,而后才有让座的道德善意。只有道德缺失的地方才会如此重视道德,那些挥舞着"道德的大棒"滥用暴力的人,只不过是将道德作为自己私欲的遮羞布。
我们要懂得自重,不要把别人对自己的好当做理所应当,也不要觉得自己对别人好,别人就应该感激你。我们拒绝任何形式的“绑架”。
道德是律己,不是要求他人,拒绝道德绑架,从我做起。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