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韩大爷的工作台心理
习惯完美、严厉、强权的你,有没有发现欠孩子一个尊重?(韩大爷精进

习惯完美、严厉、强权的你,有没有发现欠孩子一个尊重?(韩大爷精进

作者: 有料家庭教育 | 来源:发表于2017-06-16 18:33 被阅读0次
图片来自网络

1.屡见不鲜的“强权”故事

前两天从朋友家出来,在楼道看见一个5、6岁大的女孩跟着妈妈出门。

孩子显得有些委屈,靠近妈妈用稚嫩的声音说:“妈妈,你刚才生气的时候,为什么不再给我一次机会,就直接打我了?”
妈妈表情不悦,似乎还在气头上,感到被批评更是恼羞成怒:“我教你那么多遍你都记不住,我轻轻拍一下你的脸怎么了?你说你总记不住,我该不该生气?!”
孩子像消了气的皮球,沮丧无奈的轻声答应着:“该。”,接着低头不语……

我脑补了一下之前的画面:可能是一个严厉、强势、高标准的妈妈教孩子写作业,孩子没有如愿高效的完成任务,被批甚至被打了。孩子凭着对妈妈的信任和依恋,鼓起勇气真诚地跟妈妈表达自己的委屈和想法,但是这个妈妈没有看到孩子的感受和需要,一心只想着“自己设定的要求”没有被达到,自己的期待没有被满足而恼怒。

孩子渴望妈妈的接纳、爱惜、耐心和尊重,而妈妈眼里只有自己的“期待和要求”和习以为常严厉强权对待孩子的方式。孩子被妈妈一而再的无视、拒绝和推开,失去和妈妈再次联结的勇气,被打击得垂头丧气,不禁让人遗憾、心疼,甚至愤怒。

这种严厉、粗暴、自我的父母在我们生活中并不鲜见。

我常想,这样的父母到底爱不爱孩子?
没发现孩子很受伤?
难道不知道这样的方式是不对的?

大家都会说,父母对孩子的爱,从古到今从未改变。
这一点我认同,但我们从未把那套承袭的、默认的"爱和养育"的方法和标准拿出来看看是什么,我们也不曾想过怎样爱是对孩子好的,更没有想过怎样爱是科学有效的。

2.我们就是当局者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作为旁观者,我们点评别人头头是道,但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就是那个当局者。

有一次,我陪5岁的孩子写英语作业。有一题是,读出图片下面对应的单词。
有一个单词“rug”她看着图片读不出,我希望她用所学自然拼读法自己读出来,让她先逐个读出每个字母的音。结果她说不记得第一个字母,我开始不高兴了,没出声;带着愠色指着第二个,半分钟过去了没有回答;我忍住怒气指着第三个,在我“快说话!”的威胁下,她说成了h。
我怒了:“你怎么一个都记不住,你到底上课都干嘛了?!你给我听着,这个是R,发..音….你给我记住,听到了吗,一会儿我还问你!”
在紧张地跟我读一遍之后,我立即问她读什么音,她又忘记了。
我顿时火山爆发,噼里啪啦发了一通脾气,一边说一边控制不住的用手戳了一下孩子的脑袋,心里怪孩子怎么就不能效率高一些的学习,生气怎么就不能和别的孩子记性好一点,担心着这样的学习效率,进入小学后怎么去和别人竞争……
孩子站在一旁抿着嘴唇,耷拉着小脑袋,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现在回想起来都一阵心痛和内疚。

难道我不爱孩子吗?我当然爱!但孩子感受到“爱”了吗,这样“爱”对她有什么影响?从未细想过,我是这么被“严厉的高要求”养育大的,也习以为常的这样教育孩子,没有想过它是否存在不合理性。

3.“强权”方式从哪里来的,什么支撑它这么多年?

老公说,我发火的这个“恶狠狠”的样子像极了我爸爸发火的样子。我以前不承认,我讨厌爸爸那个因为别人达不到他的要求而暴怒的样子。但是,当我脑海里突然回闪起那个多年前爸爸“教”我的画面时,我不得不承认。

那是我1、2年级的一个晚上,在昏黄的橘色灯光下,爸爸检查我的数学作业发现有错题,责备说怎么这么简单还会做错,开始教我。
我属于IQ一般的孩子,加上当时有些困了,爸爸教我一遍我没怎么听进去。
紧接着他问我类似的下一题怎么做,我有些紧张,开始在脑子里思考,还没反应过来,只听他大吼一声:“你怎么那么笨,这么简单都不会!我再跟你说一遍,给我听着!你今晚必须给我学会……”
我吓了一跳,脑子轰轰响,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爸爸真凶,会不会打我呀;我真是太笨了,要是我会做就好了……”,根本没有听见爸爸的解释。
当爸爸再问我的时候,我所有的能量都被紧张害怕自责消耗殆尽,没有任何认知资源来思考题目,于是哭了起来。
只见爸爸瞪着眼睛咬牙切齿的恶狠狠骂了一声“你怎么那么笨呀,你这个笨蛋!”,就气着出去了……我永远记得爸爸那个“恨铁不成钢”让我无地自容的表情。

现在想想,难道爸爸不爱我吗?他爱我!他对我的期待很高。他希望我能用他的速度和质量来完成这些“简单”的题目,他认为他那么聪明的人生出来的女儿一定也要和自己一样聪明和有才能。如果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是很差的表现,以后不会有出息,这是不被接受的,必须得做得更好。

对于爸爸如此“高期待、高要求”的爱,我收获了什么呢?

当时的我感受到的是紧张、惊慌失措、害怕、自责,慢慢内化自己“很笨”的想法以及从此伴随长大的对数学的恐惧感,一直到研究生期间才通过个人成长有所缓解;同时,我也变得追求完美,虽然获得了很多“优秀”称号,但是内心却很不自由,因为我的“高要求”是因为害怕被别人批评而去做的。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父母教养方式有代际传递性,表现在尊重、温暖、沟通、严厉、过度保护等方方面面;

而指导我们养育孩子的认知观念,也多是从自己的家庭环境和父母那里习得的,家长的语言、行为、表情、态度甚至沉默,都可能无意识传递给孩子一些信息,逐渐成为他们内心的规则。

我那么反对爸爸的这种教育方式,但却也难逃被潜移默化的受着影响,变成了类似的样子:

骨子里,我也把孩子当成是我的一部分,她不好就是给我丢脸,意味着我的失败;

我也希望我的孩子达到我的高标准,为了让她以后能过上我理想中的生活;

我也对她没达到我的期待感到愤怒和失望……

唯独没有想过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没有想过他是怎么想的,他有什么感受,他需要什么。

4.意识到这是个问题,该为孩子创造一个尊重的环境了

所幸的是,经过很多的学习、很多次错误之后,我觉察到了自己承袭了一种不科学的教养方式,需要取精华其糟粕,我意识到作为父母,有责任给孩子创造一个新的环境。

但是,那是不是就不能严格了呢,没有要求岂不是任由孩子发展?

我反思到,其实在尊重孩子前提下的严格没问题,因为我们都是在一定的规范下生活,需要符合一些规则,需要达到一些标准,这是作为人正常生活的前提。重要的是,我们对孩子严格的时候,是否清楚的意识到自己这种行为背后站着的是一套什么观念——是为了达到自己的希望,还是看到了孩子的需求,是否符合孩子的发展特点;我们这么做,长远看会给孩子带来什么结果?

那么,怎样的爱孩子才科学呢?

正面管教创始人简•尼尔森说:“真正的爱是尊重的,是无条件的,不评判的,不伤害的,是鼓励的,是支持的。如果有人说爱我,却没有以上这些元素,我不稀罕。”

简单说,就是给予孩子尊重和尊严,否则不是真正的爱。

尊重是要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他是怎样看待自己、看待事情、看待周围的人际和世界;尊重是要看到孩子有需要,尤其是需要归属感——我是被爱的,和价值感——我是有用的。我们要理解孩子的信念,帮助孩子获得他们合理的需要。

有人担心尊重孩子,孩子容易跑偏。

其实不然!

孩子在鼓励、支持、尊重的环境中,孩子会主动参与生活,从应对失望、解决问题以及由错误中学习的大量机会中,获得的自信和能力感,发展出关于自己各种能力的信念,并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建立起自我控制的基石,他们会做正确的事情,哪怕没有人在看。

新东方创始人之一徐小平尊重孩子的兴趣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徐小平的小儿子先是迷恋摇滚,他鼓励孩子自由发展,虽然后来摇滚梦结束,但对音乐的探索,已经成为孩子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后来孩子迷上烹饪,他感到不悦,但很快说服自己不应以自己的好恶来决定孩子;当听说孩子要学街舞,他心里觉得丢人,但还是克服自己的反感,请老师来教;在听说孩子打算参加街舞队四处巡演,不考大学后,他气得快站不稳了,但仍强忍着愤怒同意了。后来,徐小平刻意带儿子去参观美国一些大学,当孩子感受到大学的氛围和诱惑,自己说要上大学。他说后来他想即使小儿子坚持选择专业跳街舞的人生道路,也会支持他。因为他相信,某天,他也会回到大学校园来。

徐小平尊重孩子的兴趣,用春风化雨的方式,让孩子能成为自己,能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5.知易行难,重要的是去做

尊重是一种态度,做到尊重,要做的工作很多。

图片来自网络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基本的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了解孩子的成长特点、阅读一些如《孩子是如何学习的》的书籍了解学习特点,可以看看《内向孩子的优势》之类的书了解你孩子的气质特点……当你了解了这些之后,会对孩子有更多的理解,增加更多的耐心。

当然还有很多尊重孩子的技能,比如看看《如何说孩子才会听》之类的书中可以学习怎样有效和孩子沟通,我们还要学会科学的鼓励孩子而不是空洞的夸赞,通过和孩子民主协商让孩子积极参与规则制定和生活学习等等。这些在生活中持续的运用就会见效果。

最重要的支撑,还是父母自身心智的成熟。
比如能够觉察到以往养育方式的不足之处;对快速变迁和信息泛滥的时代,是否有基本且开放的判断而不陷入随波逐流的焦虑;是否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问题,不把它们发泄到孩子身上,即使发生了,是否能够及时觉察并进行亲子关系修复;是否从长远看待你的行为对他的影响;是否真的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去尊重而不是你的附属品去掌控……

知易行难。这些养育的能力,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修炼。也许偶尔我们会陷入习惯,会反复,会挫败,但是去做,去反思,总会做得更好一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习惯完美、严厉、强权的你,有没有发现欠孩子一个尊重?(韩大爷精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qzp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