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达官贵人出门坐的车都是马车?
近日播出的北宋背景的古装剧《清平乐》中,有贵妇乘坐牛车进宫的画面。
这一点做得是非常到位的。实际上,在从魏晋南北朝到北宋这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说到车,牛车才是上层人士出门的主要代步工具。这时的日常的代步工具很少出现马车。
高级牛车的崛起与流行
直到东汉中期,贵族出行主要还是坐马车。至于牛车,一直都有,但是不重要。因为上层社会不坐牛车,所以只有平民用牛车来拉人拉货,于是牛车就制作得笨重而粗陋,当时称呼的“大车”就是指牛车。
到了东汉末年情况开始变化,不少有身份的人开始坐牛车了。一方面是因为北方打仗缺马;另一方面,相比于马来说,牛走路慢而稳,车就没那么颠簸,追求享受的贵族们越来越发现还是坐牛车舒服。
总体上,到了南北朝时期,牛车的地位已经很高了。《颜氏家训》记载南朝梁全盛之时,那些不学无术、终日游玩的贵游子弟们,一个个“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
从当时的图像和实物中我们知道,这里说的“长檐车”就是牛车,因为传统的马车是伞盖的而不是长檐的。

到了唐朝,牛车出行也是高官贵族的首选之一。尤其是妇女出行,高档的牛车才是标配。而男子出行,唐人更倾向于骑马。
这里稍微跑个题,前面说了,唐代官员出行基本不考虑马车,他们选择直接骑马而不是坐马车。唐代官员出门骑马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在国家级祭祀典礼上,他们甚至会穿着大礼服骑马。穿着拖拖拉拉的礼服上马真的不会被绊倒、或者嫌不雅观吗?反正他们当时就是这样的。
初唐中宗年间就发生了这么件事情被记下来了:景龙二年(708年)太子要祭祀孔庙,有司拟定礼节,要求官员骑马而穿礼服(“衣冠乘马”),当时的太子左庶子刘知几非常不满意,说这太乱来了,南朝人都知道骑马应该穿戎装,衣冠乘马已经是不伦不类,何况还是参加大礼。
刘知几是撰写了《史通》的史学大家,我们熟悉的“史才三长”即“史才、史学、史识”就是他提出的。他应该是个很在意礼仪制度不规范、性情也十分耿直的人,但是当时大多数官员还是都随俗骑马了。
总而言之,唐代人说到马,他们大多数时候说的是鞍马(有马具可以跨骑),而不是车马。而他们说到车,就是牛车了。

这一时期中国人以牛车为贵的风气也传到了一水之隔的日本。
最近热播的轻松沙雕风日剧《真好啊!光源氏》,情节说的是平安时代的贵族光源氏穿越到现代白领藤原的家中后,发生了一系列有趣故事。第一集开头,就是光源氏和他的随从走在车前,这里就是一辆牛车而不是马车。

穿越过来后,藤原显然把光源氏误解成了一位家在京都的平安贵族cosplay爱好者。她表示可以帮光源氏叫出租车,送他回家。光源氏完全不懂“出租车”是什么,一番解释后,光源氏明白过来:“那不如给我叫个牛车吧。”

高级牛车怎么消失了?
乘坐高档牛车的风气,从魏晋时候算起,一直延续到了北宋。而南宋以后,这种牛车就逐渐消失在历史中了。从此只有拉货的穷人才用牛车,而一般人已经忘却了牛车还有这段辉煌的历史。
牛车是重新被马车代替了吗?非也,历史并没有倒带重播,牛车被新崭露头角的轿子取代了。
唐代人认为轿子是比较休闲的代步工具,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那种。不过中唐开始,官员出行逐渐可以用轿子了。到了北宋,比较严肃的场合下,官员贵族一般还是骑马,但是宋神宗曾经为了优待不方便骑马的老弱病残的宗室成员,允许他们坐轿子出入宫廷。

那时对轿子还有许多反对的声音,王安石就曾经说过,古来王公贵族用牛马当做交通工具,没听说过坐轿子这种“以人代畜”的事情。
当然,轿子早在先秦时代就有了,但是一直不是高官贵族出行的主流。一直到南宋,轿子才基本取代了骑马和牛车。其原因比较复杂,简要概括几条如下:
一是南渡以后,守着半壁江山的宋王朝远离了北方的马场,缺少马匹;二是南方平原少,道路崎岖,牛马作为交通工具总还是比较颠簸;三是中唐到北宋以来形成了坐轿子的习惯,已经铺垫了很好的基础;四是造车技术没有多大进步,为了装饰华丽,反而导致礼仪用车越来越不实用;最后不得不说,这和统治阶级骄奢淫逸、奴役人民以炫耀身份的心理有很大关系,正印证了王安石批评的“以人代畜”的恶习。
高档牛车消失了,但是历史不会。当看到《清平乐》中贵妇人的牛车队伍时,可能会有人因为陌生这段历史而觉得不太对劲,觉得是不是应该坐马车,难道剧组没钱买马?然而,这确实是真实的历史。
当我们在想象古人衣食住行的时候,很容易陷入这个时代的思维定式中去。面对历史,我们需要更多的理性判断,而不是基于现代人思维的想当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