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师园地 孩子福地育儿宝典教育
郑渊洁的家庭教育课: 压力不能让孩子进步

郑渊洁的家庭教育课: 压力不能让孩子进步

作者: 石头聊家庭教育 | 来源:发表于2018-05-29 07:20 被阅读267次

本文摘要:

今天是《郑渊洁的家庭教育课》的第二十课,我们为大家继续解读。压力产生动力,没有压力孩子会自觉地学习吗?这是我们的疑问。但压力太大确实也没啥好处,我们对这个也很了解。该如何把握其中的度,这篇文章告诉你最好的答案。

^_^ 欢迎大家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以及作者,谢谢您的关注!^_^

图片来自网络


光看题目我们很难认同郑渊洁老师的观点。

有压力才有动力,不给孩子施加点压力他能主动学习吗?

当然,父母们一般不会无休止的给孩子施压。

可问题的难点就在于如何把握这个度,怎样的压力才是合适的?

今天我们跟随着郑渊洁老师的脚步,换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01- 郑老师的故事,拓展我们的思路,从另个角度审视压力

郑老师年轻时修理过5年的歼-5,他说:“战斗机之所以能够快速飞行,主要依靠两个力的共同作用,一个是发动机的拉力,另一个喷气机的推力。我们绝不会给飞机施加压力,压力只是飞行时的自然结果。”

孩子要驰骋于未来,翱翔于天空,同样需要的是拉力和推力,而不是压力,压力只是孩子在前行中自然体会的结果。

因此,把孩子的教育比作战斗机的飞行还是很形象的。

然而,拉力和推力,对于战斗机是非常明确的。

但是,对于孩子的教育,何谓拉力,又何谓推力?

……

我们以郑老师的两个故事来做解释。

第一个故事:家信

上世纪80年代,郑渊洁的父母在太原工作,郑渊洁在北京。

父亲认为儿子忙于写作,看书的时间会受到影响,于是常常将几十万字的一本书浓缩在一封几千字的家书里,和郑渊洁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的家书持续了好多年,前后一共写了几百封,郑洪升笑称:“这是一个人看书,两个人受益!”

我总是容易被这样的故事感动:这是最好的父亲,也是孩子最好的推力。

后记:郑老爷子在2004年将这些家书的精华部分整理集合为《郑渊洁家书》,出版发行。

图片来自网络

第二个故事:钢笔水

当年没有电脑,也没有圆珠笔,写作全靠钢笔,但钢笔带来的问题是,经常在才思泉涌时突然断水,影响了写作的进程。

奇怪的是,郑渊洁偶尔住在父母身边时,就从没出现过这个问题。一天夜里上厕所,他才发现,父亲正偷偷的给他的钢笔里灌墨水……

类似“钢笔水”的事情在郑老师的生活中有很多,父母的点点滴滴慢慢的培养了郑老师一生受用的习惯,成为了他前行中最大的拉力。

翱翔于天空中的飞机,必须具备坚硬的外壳,飞行高度越高、越快,外壳就应该越坚实。

同样,孩子要承受巨大的压力,也需要一个坚实的“外壳”,很多人把它理解为不断受挫后形成的“挫折商”。

按照这个理解,孩子就应该经受各种打击,打击多了自然就习惯了,于是抗打击的能力也就增强了。

因此,总是有家长人为的给孩子设置一些障碍,美其名曰:锻炼孩子的“挫折商”。

事实上,孩子在不断的前行中,自然会感受到外部的各种压力,本无需人为的设置各种障碍,需要的只是父母的不断支持和鼓励——或推、或拉,这样才能在他心中形成一个“爱的外壳”,才能帮助他承受更大压力。

所谓的不断打击以锤炼高“挫折商”只会撕裂孩子的外壳,就如同飞机外壳必然在高压力下被撕裂。

图片来自网络


-02- 本处引述自己的几个故事,我想说,凡事一定有更好的办法

故事一:100元就让孩子爱上钢琴

壮壮四岁时,我们花了100多买了一个电子琴,放了三年多基本没摸过,直到妈妈开始认真的学钢,一年级的壮壮才开始爱上钢琴,一切的改变从这一刻开始。对此我在《只100多就让孩子爱上了钢琴》中有详细的描述。

故事二:录音帮助孩子喜欢上阅读

妻子全职带孩子,闲来无事想到了在喜马拉雅录音,其实也是希望能赚些外快贴补家用。但时断时续总是不了了之,今年年初,可能是受我写作的影响,老婆再次录音,并且坚持了下去。难能可贵的是,当孩子总是听着妈妈的录音,看着妈妈的坚持时,他便也开始尝试着录音,而阅读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其实,很久以来我都有一个很大的困惑:为什么自己每天晚上都在认真看书,却仍然无法引导孩子爱上阅读,他总是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玩积木、玩橡皮泥,甚至是发呆,却仍然不乐意拿起书本去阅读。

简单分析,不爱阅读无非是自己读书太累,生词太多有压力。

“一定有更好的办法!”这是我一直念念不忘的口头禅。

示范和引导就是最好的办法,父母会很累,但确实是孩子前行中最好的推力和拉力。

图片来自网络


-03- 我们试着跳出课程的思维,从科学的角度去理解压力的问题

压力产生动力,这是我们普遍认同的观点,可我们又有这样的感受:焦虑、易怒、肠胃疾病等这些问题总是绕不开压力的影响。压力不光没有产生动力,还限制了我们。

以下我为大家列出两个有趣的观点,希望对您理解压力有帮助。

第一个观点:压力本身无害,关键在于我们看待它的态度

斯坦福大学教授,健康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经过8年的时间跟踪了3万多人,得出了有趣的结论:压力本身不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什么影响,真正影响身体的是我们看待压力的方式,你认为它有害它就有害,反之则无害甚至有益。

比如当我们遇到一件非常有压力的事情时,身体会出现非常剧烈的变化,如果你认为这是错的、有害的,那么此时的压力真的会影响到你,反之如果你认为他是我们正常的表现,压力反而会产生一种叫“催产素”的让人感到愉悦的激素。

这个研究告诉我们,如何看待压力非常重要,这个观点很违背传统,但却是通过8年的跟踪试验得出来的结果。

那么对于父母来说,有什么启发呢?他提醒我们,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有压力才有动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学会对待压力的态度。

图片来自网络

第二个观点:长期压力如何引发各种疾病

紧接着我们来看下面一个研究,他将告诉我们持续不断的施加压力为什么不会产生预想中的动力,反而是会摧毁一个人的身体。

这个观点仍然来自斯坦福大学。罗伯特.萨波尔斯基教授通过研究,在《为什么斑马不得胃溃疡》中提出这样的观点:

我们身体里负责压力反应的系统叫“自主神经系统”。

他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压力模式”,由交感神经系统”控制,在产生压力时,为了调动全身的能量,他会自动切断那些跟危险没有关系的身体功能,比如消化和免疫功能;

另一种是“放松模式”,由“副交感神经系统”控制,目的在于平复我们的心情,相当于“压力模式”的反作用。

长期处于“压力模式”下,“放松模式”就无法有效启动,身体就得不到有效的恢复,我们的消化和免疫系统就会出现问题,肠溃疡、免疫系统疾病,还有糖尿病和抑郁症就是这么来的。

这个研究从科学的角度验证了郑渊洁老师的观点:压力不是让孩子前行的动力,它只会毁了孩子,父母要正确的使用推力和拉力,而不是压力。

好的,本文就到这里,希望您今天有收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郑渊洁的家庭教育课: 压力不能让孩子进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rkw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