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跟着张文质写作
【课堂记】好课,经“三感”抵达“简教纵深”

【课堂记】好课,经“三感”抵达“简教纵深”

作者: 欧小丽 | 来源:发表于2020-11-24 21:17 被阅读0次

青年教师赛课,我早早的将自己放进那个“赛”的场域,其实是想从那个场域里获得一些新生的力量,获得一些振奋的感觉,或者,那种如行云流水般行走在课堂的感觉。

四节课听下来,新生的力量和振奋的感觉必须有,行云流水般走在课堂的感觉也必须有。细品这四节课,也就想到了好课的“三感”——生命感、生发感和生长感,这“三感”是我们的教学从“简教”走向“纵深”的必由之路。

01好课,需要生命感

看课,我首先强调生命感。

老师是带着他整个身心到教室,而不只是一个带着知识的人,或者带着一个教诲人的身份进入课堂。所以,我们需要看见这位老师在课堂上和学生的生命交往,用老师的语言、动作和表情和学生进行交往。当然,这交往,是温情的,是和善的,是信任的,是尊重的,是民主的,是鼓励的,是真诚的。

至少,我们能够看见老师的微笑。哪怕是装出来的微笑,你都要有。那种一上课就板着面孔,一本正经的传授知识的小学老师,估计是不大受学生的喜欢,或者,即使有喜欢,都是有距离的喜欢,是教师身份赋予的喜欢。

今天的课上,仅1年教龄的苗苗,始终带着笑意面对课堂,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听课者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如果说这微笑是对全班每一个人的馈赠,那么老师还需要对每一个个体的欣赏与鼓励。这欣赏与鼓励,除了学习,还应包含做人。

有生命感的课堂,课堂流淌的不仅是知识,更应该是生命的舒展。比如,那些“我有疑问”的声音,那些“我有欣赏”的声音,那些“我有总结”的声音。

02好课,需要生发感

好课,还需要生发感。

这生发感的源头在于教师的匠心设计。

【片段1】一年级《有几瓶牛奶》(9加几)。

师:刚才,我们学会算9+5了,你能看明白下面的这个算式吗?(师在写有“9+5”的卡片下翻出折叠着的卡片“9+1+4”)

生:9+1+4也算的是9+5。

师:哪一个更好算呢?

生:9+1+4.

师:是的,我们通过凑十的方法,让我们计算更简便。那你看到这个算式(出示卡片9+3),会想到哪个连加算式呢?

生:9+1+2

师:(展示折叠卡片)9+3等于多少呢?

生:12.

师:那这一个算式呢?(出示9+1+6)

生:9+7

这样的两个算式写在一张卡片上,并进行对比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凑十法的理解,同时,也是将新知转化为旧知的学习方法的渗透,极为巧妙。这样的生发时刻,对学生一定是很有益处的。

【片段2】三年级《长方形周长》

师:我们在计算图形周长的时候,可以有通用的各边依次相加法,还可以根据图形的特点找到一些特殊的方法。那么现在老师准备了8个图形,小组讨论一下,这些图形的周长可以怎么计算。

(小组讨论之后汇报,一个小组的学生将他们的讨论结果贴在黑板上。平行四边形在长方形下面,菱形、正五边形、正三角形和正六边形在正方形下面,普通的三角形、梯形和圆放到了不能解决的一边。)

生(台下):你们为什么这样摆呢?

生1:平行四边形是由长方形拉一拉而来的,所以可以用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生2:菱形是由正方形拉一拉而来的,所以可以这样做。

生(台下):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正三角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要放在正方形这边?

生:因为这些图形的每条边都相等。

师:谁可以来总结一下这些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生:可以用“边长×边数”。

师:刚才大家有疑问在这里(指向普通的三角形、梯形和圆形),那这两个(普通的三角形和梯形)应该放在哪里呢?

生:它们可以用通用法计算。

生:圆形可以绕绳。

师:关于圆形,我们可以用绕绳法,化曲为直。当然,在六年级时我们会学习圆的周长计算方法。

是的,这节“长方形周长”的课很简单,很多老师都觉得没有“上头”,因为学生已经会那些方法了,思路很清晰。那怎么让简单的课走向不简单,这是老师的考量。打通所有图形的周长计算,从周长的定义入手,再从图形的特点切入,课堂的“生发感”油然而生。

03好课,需要生长感

这里的生长,既针对学生,又针对老师。

先描述一个例子:老师问图上有什么信息?学生说有20瓶牛奶,淘气喝了6瓶。因为老师想要的信息是:左边有9瓶牛奶,右边有5瓶牛奶。老师想说“有什么”引出问题,而学生从“应该有什么,到没有什么”,这样的思路是值得大力表扬的,因为学生的“20-6”和“9+5”的结果是一样的,虽然超出了部分学生的所学,但对于这个个体而言,值得表扬他看信息的角度的与众不同却又具有浓浓的数学视角,这样的角度一般人是不会有的。

【片段3】二年级《分物游戏》

师:(大屏幕展示四种分法)请孩子们看看,这四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生1:每次胡萝卜依次增加,到4就停止了。

生2:不论怎么分,结果都是4。

生3:分法不同,结果一样。

生4:老师,我有新的分法。(师抽生,生展示了2,1,1;1,2,1;1,1,2这三种方法)

生1、生2和生3的反应应该在老师的预设里,生4的回答却出乎老师意外,也许,作为上课的老师,这是我们并不想看到一幕,因为他的出现,会让课堂看上去不那么顺畅。可恰恰就是这种同屏展示的过程,刺激了学生产生了新的分法。虽然这个环节里并不是要穷尽所有的分法,但于一个个体学生而言,他觉得能找出一种全新的方法,并能通过变换数字顺序,把自己想到的方法说完整,那是很值得骄傲的事情。

【片段4】四年级《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师:刚才学了加法交换律,那还存在什么交换律呢?

(学生说还有减法、乘法和除法,老师也板书在黑板上,可还是有个学生手举得高高的,但老师没有请他。和旁边听课的老师聊这个现象,我说那学生一定是想回答减法和除法没有交换律。老师让学生进行验证,我得空跑去问了刚才举手的学生。)

生:我认为减法有,但必须有一个被减数,两个减数。

我:那我们举个例子吧。(我按照他说的写了一个算式:10-2-8)

生:这个算式还可以这样写:10-8-2。并且要保证被减数大于两个减数的和。

我:那如果我们用字母来表示,应该怎么写呢?

生:a-b-c=a-c-b,且a>b+c。

我欣赏了他的思考,没有做出判断。回到听课的位置上,和旁边的同时聊这个孩子的思考,思考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后来,这位学生在全班提出了他的思考。另外一位孩子是这样回应他的:这个算式都表示一共减去10个,这个10可以是8+2,也可以是2+8,其实你这个还是加法交换律。

很佩服这位孩子的应对,比我想到的应对方式要高级得多,也易懂一些。这个过程里,一是基于学生提出的新的思路,二是基于学生之间的互相辨析,我们能看见老师和学生同时都在生长。

课堂,有了这三感,再从简约教学入手,不断将学生的学习引向纵深,具体表现在数学知识的本质处、数学思想方法的体会处、数学经验的积累处、核心素养的落实处、灵活运用知识的迁移处,这样的课,就会让人获得力量,产生振奋,享受到如行云流水般行走在课堂的美妙。

相关文章

  • 【课堂记】好课,经“三感”抵达“简教纵深”

    青年教师赛课,我早早的将自己放进那个“赛”的场域,其实是想从那个场域里获得一些新生的力量,获得一些振奋的感觉,或者...

  • 怎样写好观课记?

    写好观课记,最重要的是站在“如果我来教”的角度,思考眼前看到的课堂。 成功的观课记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找准观课...

  • 读《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07

    文/刘嘉琪 读第三章——写教后记和观课记 7.下节课我能教更好 8.怎样写好教后记 9.观课记:梦想是需要启蒙的 ...

  • 经由记忆之路,抵达纵深

    写给即将三十的自己 (可能每一个喜欢文字的人,都会在三十岁这个节点上给自己写一篇文章,或总结或鼓励一下自己,就算是...

  • 文字抵达思念的纵深

    溪水弹奏着竖琴 长韵探寻茫茫的小巷 清风恋恋着不舍 光影捧读云朵的诗卷 波澜柔情着雾合 月色引跃雨丝的窈窕 星子悠...

  • 读书|《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06

    《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06 读第三章《写教后记和观课记》9-10条 读书笔记: 课堂是师生心灵的相遇,...

  • 凝结一股绳,同争一口气---记拔河比赛

    《学记》中记载:“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所谓“正业”就是指的课堂教学,“居学”就是指课...

  • “教享悦”课堂观课记

    【心得】1.课堂充满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2.教学流程设计合理,具有人文性;3.教师具有教学激情,充满活力。 【感悟...

  • 野百合也有春天

    —— 记梦想课堂送教感悟 这是我到瑞峰小学,参与巴黎银行梦想课堂项目活动,送教的第五年。 ...

  • 潜心课改勤探索同心同行共成长

    独行快,众行远。思想的碰撞才能激发团队优势。为使课改纵深发展,打造高效课堂,几位“课改先锋”特来为大家指点迷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堂记】好课,经“三感”抵达“简教纵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rni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