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童年的秘密》。
作者:玛利亚·蒙台梭利。
金句:教育所要求的只有一项:通过孩子的内在力量来达到自我的学习。
成人知道什么事情危险,也知道如何规避危险。但他们担心儿童不知道恐惧危险,也害怕他们不能很好的自我保护。因此,成人通常会制止儿童做危险的事。
如果儿童说:“我想拿剪刀。”
成人就会说:“剪刀尖利,会扎到手出血。”
儿童去吵其他人,他们也会不耐烦的说:“扎到手别怪我啊”。
即使成人频繁提醒,儿童还是会使自己面临危险,独自使用刀具。
事实上,儿童常常会使自己面临危险。
比如,儿童会爬很高的树,会从很陡的坡冲下去,常常会去河里自学游泳,会吊住正在行驶中的汽车。
但是他们也能生活在危险的境地之中。
比如他们会使用刀具,能点火,能独自站在水边,能穿越马路,能在自行车后车座上坐稳。
难道他们不怕危险吗?不,儿童在面临危险时,也有正常的恐惧。出于恐惧,自我保护是本能。
也正是由于“恐惧的心态”,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就形成了“谨慎”,使他们能避免危险。
儿童已经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避免盲目的冲动。
回到我们自己的童年,我们真的不知道轻重缓急吗?我们知道,所以即使我们能自由行动,我们也并不鲁莽,也会很小心。
正常化(正常的恐惧,不是人为的让他恐惧)不是把儿童自己推入危险之中,而是获得一种谨慎。这种谨慎使他们能认识危险和消除危险,进而能生活在有危险的境地之中。
成人难免会对儿童说:你要为你的行为负责。但是如果儿童对行为没有领悟和对它们没有判断,他就不懂如何负责,也没有自制力。
比如:
一个孩子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去游泳!”
妈妈看到快下雨了,说:“不要去,下雨游泳危险。可能有雷击,水温下降你可能会抽筋。”
结果真的不能去。
那他就不能清晰的认识到下雨天游泳不好。他下次还会有随时想出去游泳的念头,并且可能付出行动。
但换另一个方式呢?
一个孩子说:“妈妈,我想去游泳!”
妈妈说:“可以,但是你如果游得不舒服,你马上就和妈妈说!”
然后孩子和妈妈一起出门。
雨越下越大。
孩子一下水,就感觉不对劲,不仅冷,还不停的有雨水落在他头上,他呛了几口水后,马上爬到岸边来,对妈妈说我不游了。
孩子通过这一次试错,就懂得了,下雨天不能游泳。以后,他就不会在下雨天吵着去游泳了。
成人总是说:我都是为你好。
可是,我们都做过儿童,这真的是为我们好吗?
这不过是一句辩词罢了。成人并不相信,儿童有充分理解他周围环境的东西的智力。
成人如果能减少焦虑,让儿童获得探索生命的自由,才能真正帮助儿童身心自然的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