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二次享受与合伙人的愉悦沟通。不同于以往简单粗暴的沟通,只因为关注到了“情绪”。
沟通前,停三秒
沟通出现障碍,关键在于人人只想说自己的意见,没有听对方的话。但如何分析对方当下沟通状态呢?
心理学家艾立克伯恩提出人际关系“PAC分析模型”(The Parent-Adult-Child model),代表一个人平日沟通中会出现的3种内在自我状态。包括:时而批判、时而关怀的父母(Parent);因实际环境状况分析应变的成人(Adult);还有时而自由表达想法、时而顺应的儿童(Child)。
譬如,有一次我收到合伙人做的项目方案,根本看不懂我想要的效果,这3类反应同时出现,分别是:父母式的“你这方案怎么做成这样,没有用心做吧,得重做!”;或成人式的“一般来说,结论用这类图表呈现比较易懂,我希望你试试看。”;以及小孩式的“我不太确定这样到底好不好,你为什么这样做?”。
先透过初步分类,侦查出别人沟通时的真正状态,后续判断与应对才会比较精准。
换位思考
沟通中,一旦发现对方的语气与反应出乎自己预料,可运用同理心,站在对方处境重新思考所在情境。
今天一起探讨【人才赋能课程】的设计,我提出在正式开讲前,一定要再试讲一次,组织一场沙龙。Luna表情有些焦虑。我稍微停了几秒钟,从她的角度考虑,她半月内有7天课程,还有新课程开发,时间非常紧张。我当下调整了沟通方式,我支持她的说课意见,并适当的扩大参与人员。一切完美解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