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每天写1000字
是什么让一个十二岁的孩子状告他的父母?

是什么让一个十二岁的孩子状告他的父母?

作者: lekli | 来源:发表于2019-05-11 15:00 被阅读31次

最近好多人的朋友圈都在关注、讨论电影《复仇者联盟4》,却少有人注意到,同期上映的电影中,有这么一部电影,在豆瓣上获得的评分,居然比《复仇者联盟4》高。

这部电影,叫《何以为家》。

不过我更喜欢它的原名《迦百农》,导演说,它的意思是“乱和不规则”。

怎么个“乱和不规则”法呢?

影片一开始,就给我们留下悬念,十二岁的男孩扎因被从监狱带到法庭上,因为他要状告他的亲生父母,告他们给了他生命。

什么鬼?

哪个国家的哪条法律允许孩子这样告自己的父母了?确实,影片的导演也承认,在黎巴嫩,并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影片中出现的这一幕,不过是导演的一厢情愿。

但是,扎因所经历过的一切,却真实发生在黎巴嫩的孩子们身上。

扎因从出生到入狱,他的父母就没给他上过“户口”,直到开庭前医生给他体检,他才知道自己大概十二、三岁。

十二、三岁的孩子,应该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最起码应该是上学读书,放学回家看动画片吧?

而扎因所过的生活却是拿着处方从各个药房骗买来曲马多药片后再做成毒品替代物卖出去,是每天带着弟弟妹妹们上街卖果汁,去小卖店打工帮小卖店理货送货,是妹妹月经初潮时帮妹妹洗裤子偷卫生巾叮嘱妹妹不能让父母发现否则会被嫁掉……

他的母亲不是没有想过让他去上学,因为去上学的话总能从学校带回来各种东西和吃的,还能继续打工赚钱。可换来的,却是丈夫的一句“闭嘴”。

扎因的努力,没能帮到妹妹,他的父母还是决定把他年仅11岁的妹妹嫁给房东,以换来继续住在“猪窝”的待遇。

扎因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选择了离家出走。然而外面的世界更加残酷,他不得不回到家中。谁知,心爱的妹妹竟然因为过早怀孕而大出血致死。他愤而拿起刀冲出门外,最终锒铛入狱。

扎因之所以要状告父母,是因为他觉得这一切的错,都是父母的错。而他的父母却没觉得自己有错。

扎因的母亲是这么回答的:

我这一生都是奴隶,你还敢批评我?你有什么权利批评我,你有我这种处境吗?我经历的你经历过吗?你永远不会,因为你活不下去。你连做噩梦都活不下去。换成你是我,早就上吊自杀了。想象一下,给孩子喂糖水,因为没有别的可以喂。为了让孩子活,我愿意犯下千罪。他们是我的孩子。没人有权批评我,我是我自己的法官。

母亲的道理,扎因并非不懂。他说:

你怀的孩子会像我一样。

他的意思是,他不想他的父母再生育小孩了,因为小孩被生下来后,也会像他一样忍饥挨饿,没有人疼爱,生了病不能去医院接受治疗,因为没有“上户口”……

扎因比他的父母,更懂得人之为人的自觉。

他在离家出走前,以孩子之躯赚钱养家照顾弟妹,在离家出走后,又帮助陌生人照顾嗷嗷待哺的婴儿。一直在最后一刻,他不得不将婴儿交给他人,他还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自责落泪。

而他的父母,自己挣扎在贫困的边缘,却还一个接一个地生孩子,生了之后又没有能力养育,只是把孩子当成赚钱的工具。

雾满拦江说,这部电影堪称悲惨社会学.

“我们不断指责别人说,你之所以穷,之所以无法摆脱命运的桎梏,那是因为你太保守,不敢勇敢的走出去。但扎因小朋友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你,人不是无缘无故呆在自己心理舒适区的。走出去?走出去就是机遇,那是神话。走出去扑通一声跌入陷阱,这才是生活本身。”

什么意思呢?

意思就是说,有些时候,不是你想靠自己主观能动性就能脱贫致富的,生活本身就把你给牢牢困住,你再怎么努力都只能仰望星空,一贫如洗。于是,才有了扎因父母的恶性循环,自己已经够惨的了,还要生下许多的孩子,让他们和自己一起受苦。

2016年的时候,英国出了这么一部纪录片,叫《富哥哥,穷弟弟》。

讲的是什么呢?

讲的是一对亲兄弟,哥哥事业有成家境富裕,弟弟一事无成生活窘迫。他们住进对方的家里八天,互相体验对方的生活,以此观察他们不同人生观价值观将会产生怎样的碰撞。

好多人看过就说,思维决定命运呀,他们两兄弟有这样不同的境遇都是他们自己造成的呀。

也对,也不对。

但我们也要看到,哥哥之所以能够逆袭,是因为环境给了他逆袭的条件啊。而不是像扎因一样,再怎么努力,都没有逆袭的可能。要知道,他连读书、积累第一桶金的机会都没有啊。

我又想起小时候看动画片《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后来德国将这个故事拍成了电影《海蒂和爷爷》,还成为了豆瓣电影TOP250。

故事中的少女海蒂来到阿尔卑斯山投靠爷爷,认识了放羊男孩皮特。皮特告诉海蒂,“在阿尔卑斯山的人们根本没必要识字”。后来海蒂来到富家小姐克拉拉家,却发现不识字是会被人嘲笑的,但是她还是不愿意主动识字。

克拉拉的奶奶知道海蒂的想法后,不是向海蒂灌输一大堆的大道理,而是带着海蒂读绘本,又在故事的关键处停下来,让海蒂自己想办法识字,自己把故事读下去。

终于海蒂能够识字读书了,她回到阿尔卑斯山,和放羊男孩皮特一起去上学。课堂上,老师问,你们长大了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皮特回答,牧羊人。

有的人回答,农民。

还有的人回答,铁匠,像我父亲一样。

而海蒂回答,我想写故事。

结果引来哄堂大笑。海蒂把这个事情告诉了克拉拉的奶奶,她告诉海蒂:“他们见识太少了,海蒂,因为他们就只知道这个村子。但是你见过这个世界上的更多东西,不是吗?如果有一件事会让你开心,那你就尽管去做,无论别人说什么。

海蒂比很多人要幸运,虽然身处阿尔卑斯山,周围的人不是不愿意识字,就是只想到长大后当农民和铁匠。而海蒂见识过这个世界的不同面貌,知道识字和写故事的美好,也才因此有了改变自身命运的可能。

眼前安乐,并非天成。

我们会理所当然认为,我们眼前所享有的,都是我们应得的。而其实不是。也不是说,我们单靠自己努力,就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样的想法,其实太过天真。

如果环境根本不给你提供条件,例如就把你扔到战乱和纷争不停的国度,你每天所思所想不过是如何保命,又如何去求发展求进步?

环境不给你提供条件,你再努力,也是白瞎。环境给你提供了条件,你不努力,就是你活该。

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孩子发烧、感冒,哭闹不止。幸运的是,我所生活的地方,随时都能找到医生为孩子诊治。我在带孩子看病后回家的路上,那时已是凌晨三点,还能见到路上有巡逻的警车。

这些,都是因为有人在默默为我们负重前行。

扎因状告他的父母,看似无理取闹,实际上,映射的,却是黎巴嫩这个国家残酷又无可奈何的现实环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是什么让一个十二岁的孩子状告他的父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rux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