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0:这是2020年第一个100天日更挑战的第11篇原创。
哈喽,亲爱的时间,你还好吗?我来啦!
今天是日更的第11篇、日历的第9天,距离第一个10天这个样本期的完成,还有1天!
写点什么呢?《少年的你》吧!
这是去年10月底11月初上映的电影,听说超好看,但电影上映的那个档口,正值老妈抑郁症最严重的的时候,加上孩子们和其他琐事,终究还是错过了观影期!
昨天中午趁着孩子们都睡了的功夫,在难得的安静中看完了这部一直被惦念的电影。
李银河在豆瓣上说,如果没看某些高票房的电影,你什么也没耽误,不必有丝毫遗憾;可你要是没看《少年的你》,你就错过了一次美好的审美体验,你就不知道中国的电影已经好到了什么程度。
很高的褒奖哦!但这部影片的好看程度真的配得上这样的评价!
抛开已经被说烂了的校园霸凌或校园暴力,以及家庭教育、少年情感等等这些角度,今天说说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两个点:
【01】少年眼里的读书
电影的开篇,从陈念大学毕业,当了英语老师后,给学生上的一堂英语课切入,陈念在黑板上写的英文句子是:这是我们曾经拥有的乐园。
接着整个电影就在陈念和孩子们的读书声中开始了,接着是胡小蝶跳楼,然后陈念从教室里跑出去,冲下教学楼,脱下自己的外套去给她的尸身盖上,再接着便是陈念在上学路上和回家途中遭遇的几次暴力和欺辱.......
高考,十七八岁,读书、危险、死亡........在我们都以为最美好的青春时光里,这些糟糕胜过美好的因素,都聚在了一个瘦小、淡薄的女孩子身上,电影里的环境始终都是白灰黄,没有色彩斑斓,直到电影的最后才有阳光打在两个少年的脸上.......
这是我们曾经的乐园?曾国祥导演把电影的开篇叙述成了一个深刻的讽刺——而且含着泪!
在小北容身的破漏出租屋,小北问陈念,读书干什么?陈念说,考大学;小北接着问:有用吗?陈念说,有用;结果小北说,对你有用,对我没用!
后来,陈念在给妈妈的电话里,安慰妈妈,我一定会考到北京去的,到时候你在学校门口开个小店,我负责带同学来消费!
以前当老师时,站在讲台上,一直告诉孩子们,不管别人怎么评价读书这件事,都一定好好记住,读书是有用的,特别是对于社会底部的家庭来说!
记得那时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还在黑板上给他们画过三棵小树的图:第一棵小小的、矮矮的;第二棵高一点儿了,也粗一点儿了,但没精神;第三棵笔直高大,枝叶精神。
读书与不读书都可以长成树,但树与树的境界和高度不一样,那时候是这样跟孩子们讲的,昨天看完陈念和小北关于读书的对话,触动很深:
读书的有用与否,其实理论只能说清楚三分之一。十七八岁的少年眼里,读书到底有没有用、有多大用,更多的取决于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给他们自己的个体人生带来了什么样的体验!
就像我们成年人,踏入社会之前,总觉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真正踏入社会之后,才发现:外面的世界确实很精彩,可是跟我有什么关系?
人生好多的道理、好多我们听过的老话,年少时无法辨知,不再年少时,脚步会慢慢告诉我们困惑到底都从哪里来!
【02】少女眼里的母爱即信任
在电影里,陈念的妈妈,出场的机会不多,一次是回来拿东西,边敷着面膜边开电视,被陈念吼;一次是陈念接受郑警官讯问后,在公安局过道里拥抱女儿;一次是陈念高考考了632分,成功超过当年北京地区录取分数线,她搂着女儿喜极而泣。
除此之外,陈念与妈妈的沟通交流都是通过电话,妈妈在外面卖货倒腾面膜出事了,她强忍住眼泪安慰妈妈,并问妈妈,你相信我吗?妈妈马上回答说,当然相信了,不信我女儿信谁?陈念才叮嘱妈妈注意安全,然后挂了电话。
后来,高考成绩出来了,看着632这几个数字,妈妈再次哭着对陈念说,我就相信我的女儿可以,我们终于熬到头了,熬出头了!
读书考大学的环境糟糕到了极点,陈念没有抱怨,她只问妈妈“你相信我吗?”
以前带高三时,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妈妈抱怨说,自己家的孩子青春期叛逆的太厉害了,越来越难以管教,越来越不信任家长......
其实,信任是相互的。人与人之间,都是一样的,孩子与家长也不应该例外!
“青春叛逆期”这个词,让太多的父母搞错了陪伴孩子的姿势:青春期的孩子,对父母的爱,最深刻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你到底相不相信我,到底有多相信我!
如果连相信我都做不到,还谈什么爱我不爱我?陈念对妈妈的几次追问,替无数的孩子讲出了心里话:爱我,请从信任我开始!
爱即信任!少年如此,其实成年人也一样!导演曾国祥,真的拍了一部超好看的电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