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训“出言有尺,待人有度”,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尺度。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为人之道就讲究一个度,常说的过犹不及就是这个意思。多则溢,少则亏。
所以说万事须讲一个度,率性而为不可取,急于求成事不成。
心慌难择路,欲速则不达;过分之事,虽有利而不为;分内之事,虽无利而为之,是为度。
这里的度,其实是指分寸。
王梓恒在《家庭关系痛苦的根源:中国人普遍缺乏界限感》中说:这个世界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这三件事已经清晰划分了我们自己的界限。
第一件事:自己的事,只能自己做,不要依附他人;
第二件事:别人的事,只可以尊重和接受,不要强加干涉,也不应该干涉;
第三件事:老天的事,好好配合。
做人做到恰如其分,是最高境界。事实上,把握好了人生分寸,就等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做事做到恰到好处,也是人生的一门大学问。而分寸感的把握,无一不是隐匿于我们不易察觉的日常之中。
一.直爽并不等于口无遮拦
说话要讲究一些技巧,不能总是把直爽当成口无遮拦的借口。
“我这人就是性子直,你别介意啊。”
性子直也不能成为揭人短处的理由,不分场合,不顾他人的说话,很容易把人家搞的下不来台,势必会遭人嫉恨。
二.见人宜说三分话
说话小心些,为人谨慎些。一个毫无城府、喋喋不休的人,会显得浅薄俗气,缺乏涵养而不受欢迎。
造物主之所以给人一个嘴巴、两只眼睛、两只耳朵,就是要我们少说、多看、多听。
三.留有余地
不要试图窥探别人的隐私。有时候,知道得越多,越让自己陷入危机。
不能故意渲染和张扬对方的错误。别人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折射的是自己的内心。
说话留有余地。话说满了,会把自己逼至绝境。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不能强人所难。
四.适可而止
即使是一个很好的话题,也要注意适可而止,让对方保有一些兴趣。
若这个话题不能引发共鸣,就会陷入“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尴尬局面。
五.多读书,忌浅薄
没有人会喜欢一个浅薄无知、满口跑火车的人。一个人最大的悲哀,是不知道自己的无知。
认知从何来呢?可以从阅历、见识、学习中不断积累和提升。而多读书,读好书,是不断提升自己认知能力的最便捷方法。
为人处世是一门人生的大学问,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分寸感极其重要,又极难把握,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的认知差异。
有些人让人舒服,是因为他们把与人相处的边缘关系处理得非常到位;有些人让人避之不及,是因为他们不清楚何为自己的事?何为别人的事?
一个让别人舒服的人,最基本的修养是懂分寸而不逾规矩。
无论是父母子女,夫妻伉俪,亲朋好友,还是同学同事,街坊邻里,在任何一种关系中,都需要用合适的分寸感去维系,才能将所有的关系维度,调控在一个张驰有度的范围,从而形成轻松和谐的共享环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