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随笔散文哲思散文
33岁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33岁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作者: 花绚水静 | 来源:发表于2020-12-05 23:49 被阅读0次

    12月3日,刚过完31周岁生日。一向对年龄没有概念的我,一直在纠结掰着手指头数,自己究竟几岁了,突然脑子里猛地想起妈妈常念叨我的话:“你都33岁(虚岁)了,还小呢?还不结婚,我真替你焦虑。”每年妈妈这句贩卖单身焦虑的话,都是唯一能让我记住年龄的警醒语,想想都觉得挺“有趣”的。

    人一旦过了三十岁,日子就像流水一样,刹都刹不住。小时候,总觉得时间太慢,长大还远,迫切想去做大人能做的事。可恍惚间,很多记忆再提起时,跨度已经成10年、20年。2004年上高中,已经是十五六年前的事;2008年进入大学,已然是十二年前了;至于踏入职场,也快十个年头了……日子平淡如水,不细想的时候,无非就是淡淡地走在当下每一刻,可人是感性的生物,喜欢回首往事,越成长越发对过往有种莫名的情愫。看过一个调侃的说法从侧面反映出30+的念旧共性:30多岁人的约会就是,两个人互相跟对方讲自己的故事,告诉对方自己曾经多么有趣。平日里,当自己每每说出“二十年前、十年前”这些词汇时,都会被不可逆转的事实吓一跳,原来,30岁+早已如期而至。

    十几岁时,我曾无数次幻想长大后的样子:我会有心仪的工作,发挥自己的特长,在职场上闯出自己一片天地;有倾心的爱人,共同组建幸福的家庭;去世界各地看想看的风景,见想见的人,清心净心。然而,走到现在的关卡,曾一遍遍问自己一个直逼灵魂甚至会引起自我焦虑问题:30+的生活,跟小时候想的一样吗?生活和工作,当下的一切是你想要的吗?可惜,得到的答案还是NO,除了晚婚亦或是一辈子遇不到合适的伴侣,是自己预想过的,其他的都完全背离,我想象中的并不是现在忙碌迷茫的工作,能出去看世界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但不管怎么说,30岁后的我,还是发生了不少变化。

    一、喜欢寡淡独处,不喜嘈杂热闹

    看过一句话:“这个世界,看似周遭嘈杂,各色人等,泥沙俱下,本质上,还是你一个人的世界。”

    30岁前,喜欢嬉戏打闹,大声笑,用力演,喜欢跟人谈天论地,无所不说;

    30岁后,更爱轻寡闲适,微微笑,不吵闹,喜欢独处看书写作,六根清净。

    流水朋友越来越少,闲聊和聚会也屈指可数,偶尔跟三两知心朋友相约,跟在同城的家里人聚聚,渐渐明白,人到了一定年纪,是往回收的,收到最后,三两知己、一杯浅茶……把生活活成自己的样。

    常有人问我,你不觉得无聊,不觉得孤单吗?当我说出“不会,喜欢独处”的时候,总有人以为我在自我安慰。其实早已过了努力向别人解释自己的年纪,懂则信,不懂也无需多说。

    很庆幸,离开学校多年,依然保持阅读的习惯,知道自己的不足、增加知识储备,于无声中领悟人生道理,这是阅读给我带来的最大变化。

    独处给了我较多的时间锻炼,说来惭愧,到了保温杯里泡枸杞的岁数,依然喜欢吃零嘴,以至于跟脂肪分分合合,但就是做不回苗条的自己了。好在,运动还是给我带来了“红利”,摆脱了长年手脚冰冷、精神不佳的问题,用别人形容我的话说就是:“每天不睡觉都能像打了鸡血一样,不犯困,精神满满。”

    独处让我更喜欢极简生活,不再乱买乱囤东西,只买必需品,东西摆放规则,不再杂乱无章,在窗台种两盆花,来点绿色点缀,呆着自然身心愉悦。

    独处,很爽,爱信不信,远离复杂的尔虞我诈,只听从内心的声音,这不好吗?

    二、越来越不懂爱

    经常会循环播放蔡健雅的《越爱越不懂》,20几岁听,纯粹觉得旋律轻快,朗朗上口,30+听,才听出了那个味。

    “才32岁的我/虽然一个人过/也过得够精彩/偶尔才想谈恋爱

    然而爱/总是乱了节拍/我只能够瞎猜/也许能中了头彩/中了又觉得奇怪

    Oh 得不到的就更加爱/太容易来的就不理睬/其实谁不想遇见真爱

    爱得绝对/爱得坦白/以为遇上了就会明白/但每次它只留下惊鸿一瞥的感慨

    Yo 我越来越不懂爱/得不到无所谓/就算是自我安慰/没必要伤悲”

    这就是我的写照。

    十几岁时因为跟男生有暧昧关系,被家人集体“围攻”,以至于留下深深的阴影;

    到了被允许谈恋爱的年纪时,出现不少的追求者,可是在相处后,总觉得差一些感觉,当对方想要有更深的了解时,自己就会打退堂鼓,摆出一副“高冷”、“不食人间烟火”的姿态,最终都未能开花结果。加之自己一直存在的自卑心理,于是在经历很多次人来人往后,我给自己贴上了“找不到爱,也没人爱”的标签。

    30 岁后,到了所谓谈婚论嫁的适婚年纪,从没有强烈的恋爱欲望,不容易心动,也没主动去追求过男生。但作为女生,肯定也会渴望嫁给爱情,无奈越长大越不懂如何去爱。爱过几个我自以为也爱我的人,都被弄得遍体鳞伤。始终没有学会如何去爱和被爱,却早已满身伤痕。当然,我很清楚自己的问题,原生家庭带给我的伤害,一直影响着我的婚姻观,即使努力在自我修复,但还是很难完全痊愈。

    想起某天跟一同事散步聊天,我们年龄一样,且都是单身,很多感受相通。

    她问我:“你有想过自己以后真的一个人过一辈子吗?”

    我回到:“其实几年前就想了,我最怕自己这一辈子没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但真没为自己结不了婚焦虑过,都是自己的选择,自己必须去承担和面对。”

    她点点头,叹了口气说:“我只想过平淡的生活,结婚不强求,别人结婚自己也得跟着结婚,这是什么逻辑,而且结了婚也不代表幸福呀。”

    可能我们在乎的不完全是能否恋爱和结婚这件事,我们更多的压力是来自世俗的看法,不知从何时开始,自我的焦虑是由别人甚至社会决定,社会上对于没有在30岁前遵循世俗默认规律的人,变得极为刻薄。

    《东京白日梦女》里有这样一段话:“女人一旦过了三十岁,无论如何都会有一次喘不上气,停下脚步。工作也是,大概恋爱也是。”

    总有人在耳边跟你说,你30+了,不结婚就要孤独终老,也总有人将思想强加于你,单身就是不婚主义者,要强烈批判,这思想太危险。

    这些说辞真的让我哭笑不得,一个人挺好,不等于排斥两个人的生活。单身不代表单身主义,也不意味着不期待爱情。不是谁都有那份幸运,早早遇到自己的伴侣,也有人只是想找个结婚对象而已,那一切都顺理成章,圆满收场,但也有一部分人,包括我自己,兜兜转转,都没有出现那个人,也希望寻找的不是能将就的“结婚对象”,而是人生伴侣。

    自己选择的路,为自己负责,别人未必明了。

    三、更加珍惜家人

    家庭成员多,加上妈妈是个性格暴躁且不懂如何维系家庭关系的人,从小家里就是一片乌烟瘴气,亲人猜忌、争吵、甚至反目,在一个毫无亲情味的家庭里,过早体验到人情冷暖,家里的女孩们比同龄人早熟。

    在很多年里,我一直努力逃离那个不能成之为家的家,连提起都觉得是耻辱。心无依靠,到哪里都是流浪。

    上大学后,慢慢学着自我疗愈,踏入社会,看到太多幸与不幸的家庭后,始终希望自己能回归,便尝试再次走进那个“家”,逐步原谅几乎毁掉家里所有儿女幸福的父母,亲近兄弟姐妹。我增加了每年回家的次数,跟家人联系的频率高了。刚开始,说真的,太难了,走得近,痛得深,很多原生家庭的阴影又重新缠绕着我,让人无法呼吸。近几年,随着年岁增长以及父母变老的事实,我把所有的恨都藏起来,转化成对他们的包容和关怀。

    《圣经以弗所书》写道: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

    只要父母不是十恶不赦,做出伤天害理的事,都可以被原谅。很多不好的原生回忆都会随着他们的变老而逐渐被淡化。他们走路蹒跚,满头白发,岁月不曾绕过他们,而他们也坚强活到现在,已是很不容易,不忍心再去责备,反而是满心的怜爱。有时,还会偷偷想,如果老天给我70岁的寿命,我希望拿出10年给他们,我活到60岁,就足够。60岁,足够把世间的妙事都体验一遭,无憾矣。

    时不时会想,某一天,我得去面对他们离去的事实,那是一种怎么的心情?这个问题已经思考了很多年,自认为也许当那天到来时,自己不至于崩溃,当然痛苦肯定会有的。然而,现实往往会比想象的残酷,希望那天来得慢些。

    越来越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亲人,因为下辈子,也许不会再相见。

    其实,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的特别之处,童年的纯真无邪,青年的逍遥快活,中年的沉稳笃定,如果真要说30+的真实体验,我想说,30岁+是一个“跨界”的年纪,在此之前,你爱怎么折腾都可以拿“年轻”作为挡箭牌,而30岁就像是一层窗户纸,轻轻一捅便“原形毕露”,开始失去所有的庇护,需要自己去独当一面扛下所有。

    这个社会擅长贩卖焦虑,但细想会觉得很多逻辑很荒唐,但我们还是依然为其“买单”。

    焦虑,说到底并非来自于年龄,而是来自于自我对所处状态的认可程度。还没有合适的对象,职场发展平平,没有太多积蓄;还没报答父母,他们已经老了或是不在了……这种种焦虑更多是因为这些状态让我们不愉悦,30+心态的变化,也加剧了这种不愉悦感,演变成我们潜意识里的自我设限和自我否定。

    焦虑不可能根除,但也经常开导自己,不要有过多的欲望,因为得不到就会很痛苦,不执著于自己“没有的”,好好利用所拥有的。充实自己,从遇事惊慌失措到凡事从容淡定,从毫无专长到有一技之长,从迷茫彷徨到明确方向....

    希望30+的自己心存希望,总有一天会柳暗花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33岁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sbnw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