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沙门贯休,本婺州兰溪人也,能诗、善书、妙画。王氏建国时,来居蜀中龙华之精舍。因纵笔,用水墨画罗汉一十六身并一佛二大士,巨石萦云,枯松带蔓,其诸古貌,与他人画不同。或曰:梦中所睹,觉后图之,谓之“应梦罗汉”。门人昙域、昙弗等,甚秘重之。蜀主曾宣入内,叹其笔迹逛逸,供养经月,却令分付院中。翰林学士欧阳炯亦曾观之,赠以歌曰:“西岳高僧名贯休,孤情峭拔凌清秋;天教水墨画罗汉,魁岸古容生笔头。时捐大绢泥高壁,闭目焚香坐禅室;或云梦里见真仪,脱去袈裟点神笔;高抬节腕当空掷,窸窣毫端任狂逸;逡巡便是两三躯,不似画工虚费日。怪石安排嵌复枯,真僧列坐连跏趺;形如瘦鹤精神健,顶似伏犀头骨粗。倚伏根,傍岩缝,曲录腰身长欲动;看经弟子拟闻声,瞌睡山童疑有梦。不知夏腊几多年,一手搘颐偏袒肩;口开或若共人语,身定复疑初坐禅。案前卧象低垂鼻,崖畔戏猿斜展臂;芭蕉花里刷轻红,苔藓文中晕深翠。硬筇杖,矮松床,雪色眉毛一寸长,绳开梵夹两三片,线补衲衣千万行。林间乱叶纷纷墮,一印残香断烟火;皮穿木屐不曾拖,笋织蒲团镇长坐。休公休公,逸艺无人加,声誉喧喧遍海涯,五七字句一千首,大小篆书三十家。唐朝历历多名士,肖子云兼吴道子;若将书画比休公,只恐当时浪生死。休公休公,始自江南来入秦,于今到蜀无交亲;诗名画手皆奇绝,觑你凡人争是人。瓦棺寺里维摩诘,舍卫城中辟支佛,若将此画比量看,总在人间为第一。”
唐代和尚贯休,是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人,擅长诗、书、画。王建建立前蜀时,来到西川住在龙华寺。他施展妙笔,用水墨画画了十六罗汉、一尊佛、两位菩萨像,画上巨石高耸入云,枯松缠满藤蔓,人物形貌古朴,跟其他人画的完全不同。有人说,贯休在梦中看见了佛菩萨罗汉后醒来画的,称为“应梦罗汉”。他的徒弟昙域、昙弗等人,十分珍视并秘藏此画。蜀王曾召贯休入宫,赞叹他的图画笔势恣意纵横,狂放飘逸,供养了他几个月,才下令把他送到翰林院中。
翰林学士欧阳炯(后蜀诗人,随孟昶归宋后,任左散骑常侍)也曾看过《应梦罗汉》图,并作了一首赞歌。
“西岳的高僧名叫贯休,性情孤高比清秋更冷峻;上天叫他用水墨画罗汉,古朴魁拔的形象生于笔下。当时将大幅的绢布贴在高高的僧院墙上,闭着眼睛在禅室里焚香静坐;有人说他在梦里看到了罗汉真容,然后脱掉袈裟挥洒神笔;他高悬的手臂凌空挥舞,恣意挥洒的笔端窸窣作响;不一会儿便画出两三个罗汉的身躯,不象其他画家那样费时费力。画面上嶙峋的怪石中,镶嵌着枯瘦的罗汉,他们跏趺打坐;形貌就象枯瘦的仙鹤,却精神矍铄,头骨粗大怪异,前额隆起。罗汉们靠着松树,依着岩石,腰身弯曲似乎随时要站起来;正在观看经书的弟子,似乎能听到他们诵经的声音,那打瞌睡的小道童,应该梦乡正酣吧。不知高僧们修行了多少年?这罗汉一手拄着下巴,坦露着一只肩膀;嘴巴张开,似乎在跟人说经,身形凝定,似乎才刚开始坐禅。桌前卧着的大象,低垂着鼻子,山崖边嬉戏的猿猴,斜伸着长臂;有淡红芭蕉花,有深绿的苔藓。罗汉拄着坚硬的竹杖,坐在低矮的松木榻上,雪白的眉毛足有一寸长,捆绑经文的绳子松了,露出梵经外的两三片硬夹,僧袍上有千万行线头补缀的痕迹。林间的树叶乱纷纷地坠落,残留的香已熄灭;皮革穿制的木鞋没有穿在脚上,却经常坐在笋叶编织的蒲团上。贯休啊贯休,你高超的技艺谁也比不上,你的声名令誉传遍天下,你留下的诗超过千首,大大小小的篆书字体超过三十余种。唐朝数得上的名士有很多,比如南朝的肖子云(齐、梁间的著名才子,尤善书画),唐朝的吴道子;如果拿他们的书画成就跟贯休比,只怕他们会感叹白活了一辈子。贯休啊贯休,你从江南到秦州,再到如今在蜀中,没有故交亲朋;你的诗、书、画皆称奇绝,看你是凡人,又怎是凡人?瓦棺寺里的维摩诘像,舍卫城里的避支佛像,如果跟此画比较,此画在人间排第一。”
《贯休》载于《太平广记》卷二百一十四,“画”类。贯休是唐末五代时的著名诗僧,又擅长书画,堪称诗书画三绝,其代表作《应梦罗汉图》,即《十六罗汉图》,据说原图已佚,现存最接近原作的是宋摩本,乃传世国宝,可惜现在流落在日本。本文以宋初欧阳炯的诗歌,盛赞贯休《应梦罗汉图》的神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