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只有正确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才能真正读懂孩子,给予孩子正确的回应,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一:吸引注意。
如果孩子的行为让父母觉得烦,被打扰,那么孩子的目的就是吸引注意。当孩子表现某种行为,父母不断的提醒,催促,唠叨,并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孩子暂时停止了,但过会又会出现同一行为或换一种行为,那就是孩子想要引起父母的注意。
对于吸引注意的孩子,父母正确的做法是忽视不好的行为,不让孩子得到注意,对于好的行为,父母要主动给予关注,并告诉他好的表现,那么孩子就会倾向于好的行为。
二:争取权利。
当父母多次告诉孩子,要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但孩子依旧我行我素,父母感觉生气了,这时孩子的行为就是争取权利。
在这种时候,父母要保持自己情绪稳定,不能被孩子的行为所影响,掉入情绪的泥沼。转移孩子注意力或者让孩子帮忙,让孩子的行为目的达到。切勿与孩子硬碰硬,虽然孩子输了,但他也只是口服心不服,甚至还会引起行为升级。
三:报复。
当孩子的某些行为让父母感到伤心,难过时,孩子这种行为目的就是报复。对于报复的孩子,是因为他们没有感觉到他人的爱,而是认为别人都在伤害他,所以也就想要伤害他人。
父母停止批评和责罚,而是要让孩子感受到爱。
四:自暴自弃。
父母对孩子极度失望,感受到要放弃的时候,孩子的行为目的就是自暴自弃。这样的孩子已经丧失了在好的世界里努力的意图,放弃了追求归属感和一席之地,把自己从好的世界里驱逐出去。
父母要用放大镜去找孩子身上的点滴进步与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