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以为的不一定是事实----共读第二天《习得录》

我以为的不一定是事实----共读第二天《习得录》

作者: 卌行 | 来源:发表于2023-08-07 21:31 被阅读0次

    读得不透,是因为积淀不够。

    今天,我终于没有打瞌睡了。这是事实上的进步,多年未读这样的文言经典,见到它的本身有一种畏惧感。阳明说“克己可以治怒,明理可以治惧”,对经典的惧,就是走近它,走进它。尽管阳明学说是一种存在之知,不是实践之知。但对于存在之知,我们同样要抱着“活着读”的心态,才能去理解。也就是钱穆先生倡导读本书的人要:脱弃训诂和条理的眼光,直透大义,反向自心。

    郝老师经常在领读的过程中追问我们:关于这一节,你有什么不懂的吗?下面的老师多数都与我一样,自嘲自笑。“提不出问题是最大的问题”,这是当时最好的写照。特别佩服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还能与郝老师进行对话的老师。可当我们沉浸在对方说得有理时,郝老师又总会淡淡地追问:我的问题是什么?

    郝老师为什么会反问我们这个问题呢?他的本意仅仅是希望我们问题不答偏吗?郝老师多次在领读的过程中强调:不要用王阳明反对的方法来学习。特别是今天下午,他强调:什么都不做,就是他反对的。要活出来,而不是说出来。不要借阳明,说自己。

    对这段话,我还是处于昏然理解当中。能理解的是行,不能理解的是行了后说,是否知行合一?强调它正确与否的本身可能不太恰当,但不断追问,叩问自己的本身就是行。

       郝老师带着他自己的理解,在容易掉坑的地方不断提醒着我们,在第一天,他就提醒我们会遇到的三大困难:一是无体系,语录体较多,没有整体理解,容易迷失在细节里。所以,他的领读进行了重新的梳理。写在了《传习录书读稿》里。分为六大要点,一步步引领我们走近王阳明。郝老师说,阅读方法从阅读中来,他用他的知行,带着我们认识“知行”。

    在他的提醒下,我也郑重的在书的醒目位置写下:警惕用王阳明反对的方法来学习;警惕主体分离、知行分离。对但其内涵,如何判别,如何能够做到,还是蒙的。5天后,可能还是如此吧,惟有放在时间的长河里,不断学习当中,总有悟的时候。

    关于立志,一直心存疑虑。因为我志不明,如此,我又如何修得“知行合一”?如何“致良知”?郝老师的解读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在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学说以后,立志说不但没有被放弃,而且还得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在王阳明的思想中,立志是一个包含本根、功夫、结果三合一的问题,相应地,立志也包含无志、志不真切、意必等难题。王阳明不断重申立志,就是因为如果不能破解立志的难题,立志说难以发挥促使人们立志的功效。“致良知”理论则有助于解决立志的疑难,每个人都有良知,都能“致良知”,立志不过是“致良知”,“致良知”规定了立志的本质。

    意必,即悬空臆测。我大概属于志不真切一类。阳明属于自小有远大抱负之人,而对于我这样的凡人,则是在致良知的知行合一的过程中,明确志向。而立志的本身就是致良知。我心中有些豁然,但又希望有他人的肯定。不知道,像这样的心境,阳明先生会如何说?

    读书明理,我读此书,则有模糊一片的茫然。很多时候,会产生:我以为的不一定是事实。郝老师说,这种不确定又在不断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行合一。我是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以为的不一定是事实----共读第二天《习得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siw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