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可遇不可求的病

作者: 不辞而别的秋天 | 来源:发表于2017-05-31 21:21 被阅读0次
    文/哔小姐

    有人说,你这么“宅”,不好吧?

    也有人说,真羡慕你“宅”啊,像我,一天不出门一天不说话一个人在屋里呆上一天就好像生了场大病一样难受。

    还有人说,太“宅”的人,人缘必定不好;不爱“宅”的人,必定是个社交达人。

    要我说,“宅”,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病。

    “宅”的称谓最先起源于日本,是指那些除了自己的兴趣喜好以外其他事情不以为意,即“非我同类不相为道又不注重生活质量的人”。像什么火车宅、动漫宅、建筑宅等,后来慢慢流传到台湾,涵义上就有了些许转变,一般指呆在家里长时间不出门的人。听上去像是改良了不少,起码已经不是纯贬义词了。

    但我觉得,宅,由始至终都是一个中性词。它既有它可取的地方,又有世人觉得不足取的地方。与其说“宅”是某类特定人群的行为称呼,倒不如说“宅”,是现代人要学会拥有的一种能力。它就好比“人要学会独处,人要学会习惯孤独”一样。你说,网络大普及的年代,就算整天呆在家,只要有网络覆盖,只要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人人都可以“宅”在家不出门,这谈不上什么能力问题。不是的。有些人,哪怕你让他天天在家上网,给他足够的饭吃,不去外面和别人东扯西聊,不去外面东逛西逛,他还是会浑身不自在,整个人会憋得难受至极。然而,获取幸福的错误方法莫过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于我们企图把悲惨的人生变成接连不断的快感、欢乐和享受。这样,幻灭感就会接踵而至;与这种生活必然伴随而至的还有人与人的相互撒谎和哄骗。

    有些人不一样。他喜欢闲暇之余埋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发呆,睡觉,看视频,做自己喜欢的事,写作读书,做爱,画画,胡思乱想,规划,冥想等等等太多,他觉得这种生活很自在,随意啊。

    有些人是外边的蒲公英,要在外头乘风飞起。有些人一定是寂静世界里的烛火,只有风吹不动的地方才能发光发热,不被熄灭。

    小时候,我们听得最多的话就是,“你这么宅,以后怎么和人打交道,怎么找女朋友怎么娶老婆怎么找工作啊!”言外之意,就是要有社交要有互动来往的朋友圈。这当然没有错,但爸妈忽略一个问题是,社交,朋友圈关系链就一定能给我们提供实现价值的意义吗?不。无用的社交是一种浪费,一种束缚,一种不清不楚的交集关系。叔本华说,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拘谨、掣肘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社交聚会。

    “宅”不一定就是独处;但会独处的人,必定会“宅”。精神上的独处必定伴随着行动上的独处。会独处的人,必定是会专注的人。会专注的人,必定是会忍受孤独和寂寞的人。

    但我们不要说得高高在上的样子。现如今对于独处的另一种潮流说法就是“宅”。

    就像前面说的,“宅”的人一定是有某项专注的喜好,才会让他们放弃无用的社交圈,把时间和经历投放在自我的时间利用上。而我相信,喜欢“宅”的人,一定比喜欢到处游玩到处滥交的人要了解自己,懂得自己想要什么,更能专注地把一件事做好。当然啦,凡事要辩证看待,过于“宅”的人,会缺少与外界的交往和沟通,缺少与人为伍的种种机会。但这不是必需的,你要学会认清自己的需求,然后断舍离。

    这是一种病。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病。就像独处,其实每个人都需要,但不见得每个人都有。“人需要孤独、独处的时候。精神的自由会给你一个正真的自我。外在世界占用了我们的五官,孤独却使我们能自如地生活。孤独者往往是极其有趣、丰富的人自我选择的一种消遣方式,在孤独中享受自得其乐、取之不尽的乐趣,不断给生活提供新鲜的资源。”

    “宅”又何尝不是一种独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场可遇不可求的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snj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