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如果在世的话,今年已经90岁了,可她离开我们已经17年了。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每天晚上都是伴着母亲的歌声入眠的。如果你认为她唱的是《摇篮曲》,你就大错而特错了。
我小的时候,家里还没有电灯,母亲每天晚上都要在煤油灯下纺线到深夜。她的纺车放在跟床垂直的位置,我正好能看到她的侧影,我喜欢看她映在墙上的高高的鼻梁和线条清晰的脸庞。她纺线动作娴熟,纺车摇得很有节奏。纺车发出的声音像小提琴一样柔美低沉,很适合催眠。我经常听到母亲一边纺线一边哼着歌。纺车就是她的伴奏乐器,她每次都唱得专注又深情,但我从来没有听清过她唱的什么歌词。她是自己作词、作曲、演唱,自己伴奏。
后来我慢慢长大了,陆陆续续地听母亲讲述她的人生经历。她五岁丧母,十岁丧父,十六岁嫁给父亲。在我哥哥出生前生了两个男孩儿,都夭折了。我还有两个姐姐,一个六岁,一个十二岁,因营养不良先后夭折。母亲因伤心过度还生了一场大病。
她的童年是在日军的炮火中度过的,用母亲的话说是”跑老日”。日本兵还要”抓壮丁”,所以,一听说日本鬼子来了,他们就吓得扶老携幼赶紧躲进山洞里。我们村的李大爷就是被日本人抓走之后再也没有回来。占营的奶奶胆子小,一听说鬼子来了,就会吓得尿湿裤子。
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母亲又不得不把我大姐留在家里,带着哥哥出去逃荒。母亲是和姑姑两人带着哥哥和表哥一块儿出去的。
母亲很勤快,又擅长女红,她就在住的那个村子附近替人家纺线、织布、做针线活,人家不仅管饭,还会给她一些粮食和钱。母亲说,结婚那么多年,只有出去逃荒那一年,人胖了一大圈儿。
听了母亲风风雨雨走过的这几十年,我似乎能明白她纺线时为什么总会跟着纺车的声音哼歌了。
难怪母亲唱的歌词我听不懂,我想这歌词里可能有母亲对人生的感叹,有对子女的期望,还有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是啊,一个不识字的农村老太太,不能通过笔写出自己的悲苦。她要逢人就说,那便是第二个祥林嫂。她更不能任这些苦闷在心中郁结,她还要照顾几个孩子长大,看他们成家立业。
她没有听过辛弃疾的”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常想一二”。她不识字,她不可能知道”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个不同”。一个因为没有母亲才逃过了裹足的农村老太太,她的脚步到过的最远的地方是那条逃荒路,她能悟到的人生哲理,可能都是从十里八乡的人身上总结出来的,她只能自己做自己的哲学家。
虽然我听不懂她即兴唱出的歌词,但我能听出来她唱的调子是悲苦的,可是,无论晚上母亲的歌唱得多么伤感,白天你总能看到她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风风火火地忙着家里和地里的活。
这让我想起了看过的一段话:那些一路从泥泞里走来,面带微笑的人,身体里一定装满了美妙的音符。
我想:母亲的身体里一定装着世界上所有的名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