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十来年青少年心理咨询师,有个很明显的感觉:因为拒学来求助的家庭越来越多。所谓拒学,简单说就是学生没有匹配的原因坚持不去上学,年龄从六七岁到十五六都有。这时,我们最常见到的场景就是大人常常气急败坏地问,“你不想上学到底怎么回事?”孩子则一脸木讷或者满面泪水,一言不发。
学生时代,一个人最重要的身份就是学生本身,那么他离开这个职位,就像一个成年人突然没有工作一样,无论什么因素,内心都是忐忑和冲突的。但是,或者真地说不清楚,或者碍于环境不允许真实的表达,陷于这种困境的孩子常常无法解答家长急切的提问。
学生的困扰一般基于两个方面:学习问题和人际问题,离开学校的原因也不外乎此。前者常常是缓慢积累的过程,而后者有时候是突然发生的意外事件。
大家都知道,学习是一个长期坚持的事情,它需要基础的智力,相当的意志力,必要的自我约束,等等。这些都是在成长过程中,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变化的,期间一些偶尔发生的事情可能会对本来自然而然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比如,一个孩子学习一直很顺利,初中的时候,突然因为学科增加,无法适应,成绩下降很快。此时,自己非常烦躁,老师不能理解,家长不断批评,这种情况就可能把一个简单的学习适应问题变成了压力问题,假如不能及时处理,就会逐渐滋生出厌学情绪,这些小剂量的压力持续时间较长,一旦各方面矛盾激化,或者受到外界其他信息的干扰,就有可能拒绝去学校。
除了学习之外,另方面孩子生活中常见的人际困扰主要表现在(认为)被老师冤枉或者被小团体排斥。
老师管理一个集体,不太可能对每个人都明察秋毫,而且以最适合某个孩子的方式与他交流。这时,一些不太妥当的处理方式,比如当众训斥恶语相加,或者很普通的语言和行为,因为孩子本身敏感好面子关注他人评价等等特点强化了老师这些表现的负性信息,叠加在一起,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绪,委屈恐惧敌意愤怒,也会导致拒绝上学的行为。
同时,随着孩子长大,他们越来越关注和同龄人的关系。谁不理谁啊,谁说谁坏话了,有没人一起去餐厅了,这些大人们看起来非常无所谓的事情都会成为一些孩子念念不忘的痛,影响他们在学校的情绪和表现。还有些校园里存在暴力事件,被欺侮殴打的孩子,尤其无处申诉或不敢反应,只能自己硬扛的,更容易产生逃避危险,离开学校的念头。
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些拒学原因常常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那么家长做些什么,有可能打断这个趋势呢?
一,细致全面地了解孩子。
我们都很关心孩子,但因为不同的经历和性格,关注的面常常不一样。有人特别在意学习成绩,有人特别害怕孩子不高兴,还有人觉得只要健康,别生病就是上天眷顾了。当然,更多的人是希望各方面都好一些。
无论大人有什么样的想法,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一定是均衡的。所以我们对她的关心爱护和观察都要基于这样一个原则,情绪波动,行事风格,学校和家里的日常表现。如果遗漏掉了某些内容,就可能在这些我们认为不重要,但实际上很重要的方面出些岔子。
二,敏感觉察尽早应对。
工作中经常见到孩子们已经出现了不上学离家出走等行为,家长才大吃一惊。实际上,做出不上学决定的孩子之前一般都已遇到些情况,比如学习困难,厌学,校内人际冲突,接触无法理解的新信息冲突击巨大。
了解这些需要大人高度敏感,不轻视也不畏难。有些家长是因为自己的认识局限,觉得某些苦恼不重要忽略了,也有些是觉得不太对但自己也没什么办法就有意无意地希望回避过去,最终由时间解决。请相信,时间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而你的孩子,他们还没有成年,真地需要恰当的帮助。
三,心态开放学习更多新信息。
大家都知道青少年对于偶像的痴迷程度。我曾亲耳听到一个中学生粉丝说,“哥哥(张国荣)刚出道时被人嘘,都坚持下来,我不过是一次没考好,怕什么!”试想,如果我们能够让自己成为孩子们心里的那个人,也许很多教育都会顺理成章的完成。
这需要已到中年的家长们更愿意开放地学习新知识新信息。比如,孩子们可能要去做主播,或者他说当斜杠青年,而大人连这个词什么意思都不知道,沟通和更深入地指导当然是空谈。很多尝试离开学校的学生实际对这些信息是高度关注,而且有不恰当的理解。如果我们确实了解,甚至比他们懂得更多更广,也许就更容易纠偏了。
在实际工作中,绝大部分的拒学孩子都能重新回到校园。所以,作为这类孩子的家长一定要有信心,尤其是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要相信孩子会回到学校完成学业,退一步讲即便不能回去,他也会探索出一个适合的发展道路。这种坚定的信念会在生活中点滴传递出去,鼓励那些需要力量的孩子们。当然,做到这些很难。不过,为了孩子和家庭,请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