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原文:太子丹阴养壮士二十人,使荆轲献督亢地图于秦,因袭刺秦王
关于太子丹,最出名的故事,应当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了。然而,太子丹本人,却称不上是一个运筹帷幄的大丈夫,甚至可以说他是个小人。这一切,还要从他和嬴政结怨说起。
一、入秦为质,行危欲求安,私自逃亡
做人,首先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在适当的情况下,再做变通。
太子丹,作为燕国太子,被送到秦国做人质,本意是什么?是为了两国交好。太子丹当然明白这一点,然后,太子丹做了第一个决定:逃亡。
虽然燕国人民并不一定愿意和秦国交战。然而从太子丹逃亡的那一刻开始,就单方面代表了燕国和秦国决裂了。固然秦国的野心迟早会灭了燕国,可是是平安归顺,还是武力征服,这其中却关系着众多百姓的存亡。
而太子丹的这个决定,把燕国推向了风口浪尖。可是,他能对燕国的不愿征战的百姓们负责吗?他负责不了。抱着灭掉秦国,让燕国安定的决心,却做了逃亡这个最危险的决定,这个人是太子丹。
二、三番五次,用人而多疑,刚愎自用
太子丹手下第一谋士是鞠武。当初秦将樊於期逃亡到燕国,太子丹想要收留他。鞠武说,应该杀了他,或者流放他。并且说明了原因:因为你这个收留秦国逃将的决定,兵力强盛的秦国肯定会迁怒于燕国,到时候别说樊於期,就连你我都无容身之地了。然而,太子丹并没有听。
这个时候,鞠武明白了,他劝不了,这是太子丹刚愎自用,于是,他推荐了田光。
田光这个时候已经年老了,并不能实现太子丹的期望。可是,毕竟人脉在那里摆着,于是他转而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这个时候,太子丹如何做的呢?他却多次交代田光这事儿(灭秦复燕)一定要保密。言外之意就是怕田光泄露了这个秘密。
既然决定了用一个人,用就是了,用了,还存疑心,那是在自取灭亡。然而由于田光是臣子,他不能灭了太子丹,于是田光自杀了。
那么,太子丹的抱负终于落在了荆轲身上。
你以为太子丹就会对荆轲放心了吗?他并没有。
三、妇人之仁,假公而济私,愿景成空
太子丹并没有把这件事全权委托给荆轲,而是时时做主张。
荆轲说,想要入秦,要有秦想要的东西做交换,樊於期的人头是最好的钓饵,太子丹不给
荆轲说,我要等一个人一起去。太子丹不信,反而催促他速速前行……
荆轲问太子丹要樊於期的人头的时候,太子丹犹豫了,这就是他妇人之仁的地方:为了一个和自己交好的人,置燕国百姓于不顾。如果太子丹只是和这个人交好,那还罢了,然而,太子丹打着“守护燕国,杀害秦王”的旗号,却自己隔断了最好的道路,可见,太子丹对守护燕国的愿望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荆轲刺秦王并没有成功,太子丹的愿景也从此破灭,最后被自己的父亲割下人头献给秦王嬴政。太子丹也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一个人的目的如何,并不能看他怎么说,要看他怎么做。
无论是一开始的做为人质,私自逃亡,后来的和秦国的逃犯交好,以及后来的催促荆轲刺秦。每一次的行为,都是在触怒秦国,加速秦国来攻打燕国。这和他为燕国好,让燕国安定的口号并不相符合。反而更像是一个莽夫在解决自己的私人恩怨,置一切于不顾的境地。
也许有人会说,万一刺秦成功了呢?可是,以太子丹的短浅目光(逃亡在先,刺杀在后。行事不周,谋事不密)和不义行径(疑心太重,间接杀人)来看,这种概率微乎其微。更何况,就算杀了秦王,国力强盛的秦国还是会另立国君,然后用更加愤怒的心态来攻打燕国。
所以,无论是哪一种结果,太子丹都是假公济私,置燕国人民于不顾的罪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