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和战国实际上在当时并没有这样的明确时代称呼。主要是后人为了更适宜的记录和研究那段历史,这么划分的。春秋和战国的划分,普遍的说法是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时代。
春秋末期,虽然诸侯国际间的斗争频繁,但是诸侯国内部也有大量的氏族崛起,公族权力受到挤压,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是名气最大的两宗了。
这两宗事情的发生,也标志着中国的历史从春秋到了战国。所以我到以为,这个过度应该是一个阶段性的,反正我也不是搞学术的,具体哪一年算是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我也关心了。
总之,春秋时期的一百七十多个诸侯国,经过鲸吞兼并,到春秋末期,也就剩下了那么二十来个了,周王室的王室职能基本丧失殆尽,应该连名义上的老大地位都没有了。诸侯里面最强横的七个被称为战国七雄。各国之间的斗争方式、斗争目的等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礼仪过渡到了你死我活的邦国利益之上的时代。
社会关系发生这么大的转变,这两件标志性的时间还是有必要简单记录一下的。
三家分晋:
唐国自唐叔虞负责管理之后,叔虞按照“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理策略,很快见到效果。因为唐国的地域,主要是夏朝的政治重心,周围又是大量的戎狄民族,因此这个策略的大致意思就是因地制宜,按照夏朝的政治,戎狄的法制来治理唐国。这一策略作为晋国传统国策,对后来晋及韩、赵、魏三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三晋文化体系中尚公、尚法、尚贤的特色。
唐叔虞是晋国的开国始祖,是三晋文化的创始人。
到了叔虞的儿子,因为唐国临近晋水,改国名为晋,从此有了晋国。晋国传了几代,到了晋昭侯,晋昭侯把他的叔叔封到曲沃,是为桓叔,后来桓叔还有两个叔叔代表的公族逐渐势大,经过六七十年的斗争,桓叔他们代表的公族将王室公族推翻了,并得到了周王室的认可。这便是晋国的小宗代大宗。
这么换了之后,晋武公成了晋国的老大,但是当初跟他一起推翻公室的其他公族觉得分的太少了,就一起闹腾,到了晋武公的儿子晋献公继位,那些公族开始要钱要权,献公不爽,就通过一些手段,把那些公族的人全部都干掉了,基本做到了斩草除根。这便是晋献公的尽诛公族。
尽诛公族之后,国内的内乱倒是平定下来了,但是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就是王室公族几乎无人了,权力就得旁落到外姓氏室。后来晋国屡次有老大被氏室的大夫干掉的事情。氏室之间也在互相吞并,到后来厉害的就留下了六大家韩、赵、魏、知、范、中行。六大家转正后,他们的权力也随之变成了可以世袭,势力日渐稳固强大,公室日渐衰微。
后来六大家韩赵魏知四家联合把范和中行两家给灭了,四家中知家势力最大,但是他还不满足,持续向韩赵魏索要土地。导致韩赵魏联合起来把知家给灭了。
韩赵魏灭了知家,三家瓜分了土地,事实上三国分晋的形态已经基本形成了。
到了晋幽公的时候,晋室已经只有极小的地盘,后来周王直接给韩赵魏封了侯,算是官方确认了三家的诸侯身份。再后来,三家连同晋室仅有的地盘也给瓜分了,晋国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家分晋,或许从晋献公尽诛公族开始就已经埋下了伏笔。终究沿着历史的轨迹前行了。
田氏代齐:
齐国的开过始祖是姜太公,但是齐国后来的发展也落入了被他族替代的轨道上。
在齐桓公时代,陈国内乱,公子完逃到齐国,桓公收留了他,做了官名为工正的官,改姓田,公子完是田姓的始祖。过了几代人,到了齐景公时候,田氏的老大叫田乞,被封为大夫,成为氏族。
那个时候,齐国国内赋役繁重,田乞施惠于民,又收留公族里的落难者,对外则联合晋国的范、中行两家,使得田氏势力日渐增长。等景公去世后,田氏基本上专权于齐国了。
田乞去世后,他儿子田恒更猛,与齐国老大发生冲突,他就直接把齐国老大给干了,重新立了一个齐王。田恒对外也联系战略伙伴,把国内有点势力的公族和氏族全部搞定,自己给自己封了土地,他的土地居然必王室的还大。事实上田氏的齐国已经建立了。
再后来,齐康公是个纵情酒色之徒,田恒的曾孙田和,就在海上给他辟了一块地,让去自己玩去了,随后田和又在外部朋友的帮助下,被周王册封为诸侯,也算是名正言顺的升格为侯了。
至此田氏代齐。
战国时代的七大诸侯举着呼啦啦的列强战旗都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