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执笔写下这篇文章,是因为昨天看到蒋坤元老师的一篇文章,里面有一句话说,有些中毒的文学青年奋斗成了贫困户,没经济基础会把习作者变成神经病。看完感慨良多。
在我开始大量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已经对文字工作者形成一个刻板印象,清贫,形容枯瘦。这可能跟文人的酸气也有关系,以前的文人喜欢酸自己,物质生活也不例外。我当时阅看的大都是八九十年代以前的作家作品,那时候的人,都不富裕,写作者也不例外,所以就有了这个印象。我印象较深的是一次内地作家和香港作家交接一份什么工作,报道文章里配了一张交接工作的照片,里面的人精瘦得如闹饥荒一样,让我感叹写作者的贫寒和脑力劳动的辛苦。
这也是我为什么对蒋坤元老师的话产生共鸣的原因。我从小就潜意识里认为,文字工作者生活贫寒,不能把此工作当做养家糊口。我把作家跟当时乡下的中小学老师相看齐,认为他们都是物质上的贫穷者。我们那里的老师虽比农民好一点,但大多也是贫寒之辈,尤其是孩子多的家庭,更是显得捉襟见肘。我读书的时候没有立志当老师,没有报考师范学校,自然也没有把写作当做谋生之路。这虽然有点物质和现实,但与我想改变我贫穷生活的想法相有偏差。我是农民的儿子,如果读书仅是跳开了体力劳动,经济上几无改观,对父母来说是一种失望。
再来说文学爱好。我对文学是钟情的,小时候特别爱看文字,有什么看什么。有时候一张产品说明书都要拿来看两遍。初中的时候就开始写写,但我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学业上,我知道,写作不是让我改变处境的优先途径。工作之后,我也没有接着走写文这条道路,虽然有同乡作家也曾鼓励,帮我荐了一篇稿。我当时布局是先铺好物质基础,再谈追求精神和梦想。现在看来有谬误,也有点可笑,但没有后悔。在文坛上,确实需要成名趁早,也不乏从小早早就走上文学道路并成名成家的。不说别的,台湾作家林清玄高中就专走文学创作道路,最后也没饿死,反而成就一代名家。但我清楚我没有天赋异禀,只是一个凡胎,不可复制前辈名家。
虽然现在的我生活还不算富裕,但已经谋得一份养家糊口的事业,在城里置业安家了。今天我在看书写作的时候,可以不为生计奔波发愁,不为明天吃什么而烦恼。我会一直写下去,不管成不成什么家,但可以慰藉初心和梦想。
如今有许多写手靠写作赚钱,还经常看到有写手说写作这个副业让他们实现财富倍增,收入超过了自己的职业。这个不是说没有,但我相信不是多数。任何行业,都有拔尖人才,也有废才,都遵循二八定律。我始终相信,写作这条路,比其他行业更难出彩。
当然,正因为其难,才更具有追求价值,更让普通大众难以望其项背。
我也希望,热爱写作的文友们,在追求梦想的路上,顺顺当当。不过要把握好自己,能靠写稿过活的当然最好,如果显得吃力,还是先考虑谋得一份稳定工作,不要真的成了贫困户,那在现实考验面前是要发疯的。
最后祝大家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