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亲子教育亲子教育
教育部严令禁止幼小衔接,作为父母又该何去何从?

教育部严令禁止幼小衔接,作为父母又该何去何从?

作者: 遇见幼儿教育 | 来源:发表于2018-10-17 23:39 被阅读3次

2018年7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严查幼儿园小学化。

在通知中,教育部要求:严禁幼儿园教授小学课程内容。对于提前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的,要坚决予以禁止。

一边是教育部的明令禁止,一边是各大补习班热火朝天,作为家长真的是即茫然又焦虑。

其实,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是孩子自然成长的一个过程。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七年画上句号,正式开始人生中的第二个七年,也代表着孩子的学习方式逐渐发生转变。

七岁之前,孩子是通过感官来学习的,是各种能力培养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孩子七岁之后,便开始换牙(最近几年也有很多孩子五六岁就开始换牙了),这是一个重要标志,标志孩子逐渐开始发展记忆力及智力学习。

从孩子的发展规律讲,孩子七岁之后才开始知识性学习。我们过早的给他灌输知识,是不符合孩子自身发展规律的,违背孩子发展规律,孩子学起来费力,大人也跟着受累。

既然了解了孩子的发展规律,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衔接小学生活呢?

一、培养阅读书写能力

阅读能力和书写能力,是进入小学必备的能力,可是孩子成长规律决定,七岁前又不宜进行知识性学习,我们又该怎么培养这两方面能力呢?

说到这里,我想问:

“只有拿笔才是真正的书写练习吗?”

“不是的。”

书写准备,可以从手部精细动作开始做起,比如从孩子几个月就开始练习“捏”“握”“抓”,到两三岁开始练习用剪刀,再到练习用筷子,练习用针,这些都是练习手部精细动作,练习肌肉控制能力。当孩子可以熟练掌握这些能力之后,我们可以在去小学前几个月,让孩子练习用笔,这样孩子学起来就不费力气了。

入小学后孩子需要独立记作业,独立读题解题,这些都要求孩子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我们平时可以在家营造读书的氛围,让孩子从小对文字有亲近之感,这可不是幼小衔接训练班可以做到的,这需要我们家庭长期的培养工程。

二、培养自理能力及良好的生活习惯

入小学后意味着,要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比如不能迟到,如果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养成懒散的入园习惯,经常迟到,那么升入小学后很难跟上小学的节奏,所以我们在幼儿园阶段就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养成不迟到的好习惯。

升入小学后生活环境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小学老师没有时间细致照顾孩子生活。这就要求孩子要有很好的自理能力,如学习整理自己的物品,尤其是学习物品,学会根据天气情况及时为自己增减衣服,照顾好自己的身体等。

三、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刚刚提到,升入小学后,老师没有更多的精力照顾孩子的生活,也就意味着孩子必须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幼儿园阶段父母就应该学会,给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让孩子有机会自己处理问题,有机会不断试错。

四、培养自律能力

小学的课程一般都是四十五分钟一节,比幼儿园的时间要长一半,这是小学的规则,这样的规则,就要求孩子有高度的自律能力。高度自律的前提是遵守规则,所以在幼儿园阶段我们也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五、培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升入小学后,孩子的伙伴关系可能面打乱重组。因为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不一定上同一个小学或者同一个班。在新的环境中就要求孩子一定要具备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比如如何在新环境中快速的建立伙伴关系,如何处理好和小伙伴之间的摩擦。

六、必要的知识储备

虽然我们不倡导幼儿园教授小学知识,但是也不意味着孩子入小学不需要任何的知识储备。

比如数学概念,我们就可以,在和孩子进行亲子游戏时,有意识地慢慢浸入。再比如在语言敏感期在家里可以给孩子创造英语环境。还有一些日常的自然地理知识我们也可以在带着孩子户外玩耍中了解。

最后我想说,教育部禁止幼儿园小学化是好事,禁止小学化,一方面可以让我们的教育,真正遵守儿童自身发展规律;一方面也对幼儿园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引导幼儿园更佳专业化。这就要求幼儿园老师在制定活动中要注意培养的性格、习惯、能力。而不是进行知识性灌输。

教育部严令禁止幼小衔接,作为父母又该何去何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部严令禁止幼小衔接,作为父母又该何去何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tid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