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第三十二章原文【原文】道常无名。朴①虽小②天下莫能臣③。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④。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⑤。始制有名⑥,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⑦。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⑧。
[译文]“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它虽然很小不可见,天下没有谁能使它服从自己。侯王如果能够依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百姓们将会自然地归从于它。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人们不必指使它而会自然均匀。治理天下就要建立一种管理体制,制定各种制度确定各种名分,任命各级官长办事。名分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约,适可而止,知道制约、适可而止,就没有什么危险了。“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它,使万物自然宾服。
[注释]1、无名、朴:这是指“道”的特征。
2、小:用以形容“道”是隐而不可见的。
3、莫能臣:臣,使之服从。这里是说没有人能臣服它。
4、自宾:宾,服从。自将宾服于“道”。
5、自均:自然均匀。
6、始制有名:万物兴作,于是产生了各种名称。名,即名分,即官职的等级名称。
7、可以不殆:不殆,没有危险。
8、犹川谷之于江海:之于,流入;一说正文应为“道之在天下,譬犹江海之与川谷”。
【扩延思维】道的恒态是无名,无形,无色的。要为它定性即为朴质,简单微小的。天下人却都臣服于它。进一步说明了道的力量是简单且正能量满满的,这样才能使人臣服。那王候如果能得“道”的话,那就如同拥有了正能量,天下如何不臣服于他呢?
接下来以“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进一步讲述了天将向好的方面垂相于大地,王侯得“道”有如天地相合阴阳平衡即生和气,和气生而降甘露,自然均匀的落下来,人民也不用去指使它。世间万物由此而生长,既然有了物,那就得给予定名,这样才易于治理所以“始制有名”,名既然定了就要有所制约,有所规范,然而要适当定制,合适才行,即要遵从它的本性来制定约束,也要不过分的束缚它不要让它产生危险,也承接了之前的“大制不割”。制定好的法则法规人人都认可了,都能自觉自动的去遵守,那就有如“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人人都遵从了道,犹如各个川谷的支流都流入江海。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样有“道”的存在,天下怎能不壮大呢?天自然均匀的降下甘露,粮食怎能不充足呢?粮食即为根基根本,人民怎能不安居乐业呢?
老子在这里强调了“譬道”的前提是“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即是要我们遵从道来制定名,制定各种法则法规,要适当的制定,要“大制不割”,这样的目的是使人信赖使人认可人人自动自觉的遵守,止过(极端)而受于中道(天地相合),天降甘露而自均(均匀而不偏不倚),那样天下就太平了,那就没有什么危险可言了。
学习生产何曾不是这样吗?要制定好目标方向,适当的时候做好资产调配和规则,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不要有过激的行为(用坑蒙拐骗的方法去做事),这样就不会有危险了。
【课外阅读】苏辙《老子解》
朴,性也。道常无名,则性亦不可名矣。故其为物,舒之无所不在,而敛之不盈毫末。此所以虽小而不可臣也。故匹夫之贱,守之则尘垢秕糠足以陶铸尧舜;而侯王之尊,不能守,则万物不宾矣。冲气升降,相合为一而降甘露,吻然被万物,无不均遍。圣人体至道以应诸有,亦如露之无不及者。此所以能宾万物也。
朴,就是本性。道是永远无法言说的,而本性也是不能言说、不能命名的。所以它体现在具体事物中,延展无处不在,收敛起来比叶芽还小。这就是为什么朴虽小却无法像君王对待臣下一样地去指使它。所以卑下的百姓如果能守本性,就像尘土、糟糠能烧成陶器一样,也能成为尧舜那样的大人物;而身份尊贵的侯王,如果不能守住本性,万物也不会服从他。阴阳二气合二为一就会降雨,普遍均匀地落在万物之上。圣人体察根本的道而对每一事物都有所回应,也像下雨一样的均匀。所以能够使万物服从、归顺。
圣人散朴为器,因器制名,岂其徇名而忘朴,逐末而丧本哉!盖亦知复于性,是以秉万物而不殆也。江海,水之钟也;川谷,水之分也。道,万物之宗也;万物,道之末也。皆水也,故川谷归其所钟;皆道也,故万物宾其所宗。
圣人将原木般简单、质朴的本性化入具体的事物中,以事物的物质状态来命名,怎么能因为知道了名字和外部特征就忘记了本性,追逐次要的、表面的而丧失了根本呢?知道应该恢复于本性才能在万物中体会道而不会有危险。江海,是一钟的水;河流,是一分的水(钟是比分大一级的计量单位。)道是万物的本始;万物是道的具体表现。道和万物就像江海和河流都是水一样,本质是相同的,所以河流汇集成江海,万物都宾服于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