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西安事变》剧照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东北军少帅张学良联合西北军第17路军杨虎城部实行“兵谏”,在临潼华清池扣押蒋介石,逼其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政策,再次与共产党携手合作,开始全民族的抗战。张少帅此举功在社稷、利在千秋,但其犯上之举也给自己中下了祸根。
▲张作霖张学良父子是东北军开创者
东北军精华奉命开往鲁南打游击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被蒋介石下令软禁在南京鸡鸣寺,此前,他曾下令两位亲信军长代其指挥东北军,其一是坐镇西安的第57军军长王以哲,但他很快被东北军中激进青年军官枪杀;另一位就是坐镇甘肃省会兰州的第51军军长于学忠,但他是北伐战争期间直系军阀的降将,在东北军系统中威望不足,难以统领众军。最终,总兵力20万的东北军群龙无首,在蒋介石的分化拉拢下,迅速分崩离析。
但战力最强的第51军、第57军仍然在于学忠的指挥下,被编为第5集团军,并在数月后全面抗战爆发后,参加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等多次战斗,屡立战功,给来犯日寇以沉重打击。1939年,按照蒋介石“二期抗战,以游击战为重点”的命令,于学忠部奉命开往鲁南地区,在安丘设立鲁苏战区总部,指挥长江以北、津浦铁路以东、老黄河以南广阔区域的国民党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于学忠深受张学良信任
在八路军配合下也曾战绩卓著
于学忠虽然于1939年1月被正式任命为战区总司令,但由于中央军嫡系将领、江苏省主席韩德勤已经在苏北兴化设立战区副总司令部,实际负责苏北各部的指挥,因此于学忠这个战区总司令仅负责鲁南地区的作战指挥。同年3月,第51军、第57军等正规军开赴鲁南地区建立根据地,并收编地方武装扩编了3个师和3个游击纵队,总兵力迅速扩充到近8万人。
由于东北军和红军的渊源,于学忠初入鲁南就与山东的八路军部队取得联系,并互相合作共同抗日,使其在鲁南地区的游击根据地很快得到巩固和发展。不久,第51军和第57军与八路军部队携手出击,对日军位于津浦路沿线的多处据点实施攻击,其中仅在邹县、泰安地区就交战20余次,毙伤日军 300余人,破坏铁路桥梁13座、铁道13公里,炸毁煤车、军用列车4列。
▲敌后抗日战场
内部争斗摩擦不断,战力大损
可惜,于学忠没能维持与八路军的长期合作,其对东北军部队本就掌控不足,到鲁南后又收编大批地方武装,使麾下鱼龙混杂、各自为政,与八路军冲突不断。1941年10月,第51军337旅683团突袭中共鲁南区党委机关驻地——银厂村,逮捕并杀害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赵镈等干部群众30余人,制造了令亲者痛仇者快的“银厂惨案”。
此外,于学忠所统领的部队基本都是杂牌武装,饱受中央军排挤打压;东北军部队又反过来歧视山东当地武装,甚至一度断了这些部队的粮饷。1943年1月,原山东省主席韩复榘麾下的手枪旅旅长吴化文投降,率领其指挥的新编第4师和保安第1师当了伪军;7月,第57军112师副师长荣子恒在其父伪河北省省长荣臻策动下投日,由于其在军中素有盛名,导致不少部队也相继投敌。
▲吴化文
部下大批投敌,损失惨重被迫南撤
吴化文、荣子恒被汪伪政权任命为山东方面军总司令和第10军军长后,立即率领所部加入了对于学忠部队的围剿中,由于这些人熟悉情况,因此在随后的一系列战斗中屡屡得手。很快,鲁苏战区政治部中将主任周复、副官处少将处长魏凤韶、党政分会军务处少将处长张庆澍、胡式禹、第113 师少将参谋长张植桴、鲁西游击司令朱世勤等多名高级将领先后阵亡,第113师副师长韩子乾、副师长潘国屏等被俘。
如此种种,都给于学忠苦心经营鲁南游击区造成严重破坏,被迫于1943年7月放弃鲁南、全军向皖北桂系地盘上转移。
▲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