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践学途中,听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有一次,毛主席讲到学习时,笑着对大家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这可把少奇同志给吓坏了,赶紧说:一天不用功,跟不上毛泽东。在座的同志都哈哈大笑。
这是否确有其事,现在无法考证。但能流传至今,窃以为原因至少有三:一是伟人间学习自谦的积极意义和激励作用;二是这两句话有些韵律之美而朗朗上口;三是国人对大人物野史那点事的好乐。可能后两个原因更多几分。
其实,在江西之前是没听过刘少奇“一天不用功,赶不上毛泽东”的说法,但“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毛泽东的这句话确实早就听过,想来曾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也或许是特殊时期造成的。
有老人的可靠回忆还称,“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这句话,早在解放战争期间就流行于陕北地区青年人群。
![](https://img.haomeiwen.com/i2195408/9cd5dcfc9be970b8.jpg)
刘少奇之子刘源将军在公开回忆中也说到:这个说法我也听过,毛主席肯定是这样讲了,而且讲了不止一次。但是在哪一次讲话里讲的,具体怎么讲的,就不是很清楚了,毛主席并没有否认过。
可叹的是,在文革中,话中的人物成为了“全国第一号最大的走资派”,这句话还被“四人帮”重点批过。
毛主席怎么会说“赶不上刘少奇”呢?肯定是“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自己捏造的,完全是抬高自己。居然说比毛主席还厉害,这还得了,分明是早就有篡位夺权的蓄谋。
哈,“四人帮”爪牙织罗的“莫须有”罪名,是否也是在告诫我们不要学习太好了,万一才高震主了呢?
说笑了,刘少奇与毛泽东都是共产党内讲学习、爱学习、重视学习的楷模,是伟人、领袖,真正的大佬。我们有几斤几两还不自知,不学习如何能行?!
到了今天,这些是是非非姑且不论。但我可以负责任地讲,这个新时代不学习肯定是不行了。
不学习,就过不了领导关,玩不转“高级秀”
现在领导敢要钱要物、耍风雅闹风流吗?反腐高压态势下应该很少了,而且你也很难进圈子。那么会要什么呢?要提升,你给不了。而要名要政绩,不妨可以“秀”一下。
但:不学习的话,认不清大势,不会看形势,就很可能是热心的宣传,却败坏了单位的名声,典型的坑货,坑领导没商量。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吃不到鸭子还惹一嘴子毛。
尤其在网络时代,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还有断章取义的,或是别有用心的放大之下,更应慎之慎之再慎之。
“表叔”“天价烟”为鉴未远,领导视察P图造假更有教训。四川省会理县政府网站上一张照片存在明显的PS处理痕迹,当地三位视察公路建设的领导“悬空”在路面上,被网友戏称为“浮游”。其他还有余杭、宁国等等官方网站上都被曝过类似P照,有的涉事人员都已经下岗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195408/57f92d67603904b0.jpg)
教训惨痛啊,这些都是不好好学习的典型。钻营取巧,自作聪明为领导报道贴金,却不料技术粗陋露了马脚。这不立马飞一蹄子给你踢个底朝天,就当我没提醒。
中央有领导干部新闻报道的明确规定,群众有火眼金睛,更有鬣狗闻臭而来,疯狂撕咬,保证连骨头都不剩。
不学习的话,更关键是到不了境界,拔不高层次,就不由得贬低了领导的政绩。
嫁接成绩牵强附会,屁大的事穿凿附会,技术生硬得令人心悸,群众听不下去,领导都受不了。假,太假,实在是假。
或是干脆就流水账,没有理论层次,没有思路境界,淡得让人心痛。不得不说一声,“大兄弟,实诚啊”。
大好的美女佳丽硬生生变成了打扮蹩脚的村姑,或是把秦桧之流说不得的都抬上名人雅地,谁舒服呢?
我们再来看看少奇同志的水平。话说在上个世纪的四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期,少奇同志都是毛泽东的亲密战友,最得力、最主要的助手之一,很早在遵义会议上就是毛泽东的坚定支持者。
刘少奇对党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真正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的确学习能力和悟性、理论水平都是杠杠滴。
1945年少奇同志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毛泽东思想作了完整的概括和系统的论述,正式提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正是从这次代表大会起,我们党在党章中就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不学习的话,根本是跟不上领导思路,更不能想深一层,早走一步,执行不力,贯彻不到位,落实不见底,让领导活得很累。
在前辈中流传着办事人员的几种境界:一流的超前思维,不用讲早就懂,就如睡意方起就一眼瞥见枕头;
二流的平行思维,眼神到就明白,就如瞌睡方显就枕头即时递上,无缝链接;
三流的跟进思维,话未尽就知晓,枕头也递得迅速,雷厉风行;
四流的陀螺思维,教了方知道,就好像必须说“拿枕头来”才去准备,抽一鞭子才会转;
五流的“木柁”思维,说了也不懂,还一脸蒙圈,甚或傻乎乎地问“干嘛啊”“给谁啊”“去哪儿拿啊”。
我就曾经做过这种“木柁”,让人觉得驽钝得没救了,不愧为典型的老家人。一般三流正合适,一流是有风险的。
当然,这个枕头只是个比方,不是真让去给领导递枕头。悄悄问一句,你知道领导什么时候打瞌睡吗?
大家万万不可会错意!“瞌睡来了送枕头——正是时候”,这只是一句老话,顺当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