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293334/2a58b7be5eac53d6.jpg)
作为一名老师,我还算得上爱这份职业,和学生之间相处得也算融洽,工作踏实认真自认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小县城里高中老师这份工作还算安逸,况且我也是个很容易满足的人,从没想过自己将来要怎样。闲暇时间,我喜欢养花弄草、瑜伽跑步、照顾俩娃、看书写字,偶尔也发表几篇小文,也因写文认识了一些天南地北志趣相投的朋友,也算朋友们羡慕的对象。我以为生活会这样一直顺水顺风地走下去,甚至自我感觉良好,周围人不都这样嘛!
可没有料到的是,随着接触的圈子多起来,我开始迷失在各种选择中。起初,我参加了当地的作协,参加征文活动顺利拿下一等奖,作协主席极力推荐我好好写文多多投稿,甚至主动义务指导我,一开始我受宠若惊,踌躇满志,可没过多久,就开始怀疑,报纸上那些同一个调调的文章真的是我喜欢的吗?这是我最初写文的初衷吗?然后,朋友引荐下又开始对古诗词感兴趣,可是随着踏入这个圈子,旁观那些协会内相互吹捧的浮夸和毫无意义的风花雪月不禁又让我生疑,这些,是我想要的吗?我又加入了同事组织的心理协会,学习心理学知识,的确受益很多,自我成长之外俩娃教育方面也笃定了许多。但,慢慢的,我又开始踟躇,这些就是我今后想要努力的方向吗?我不确定。
去年是我最忙碌的一年,也是我最迷茫的一年。总是从一开始的热情到慢慢的怀疑然后放弃,我不明白我到底想要什么?为什么我明明很认真地对待各方面的学习,竭力提升自己,可却还总觉得空虚和迷茫?我甚至开始自我攻击,是不是我就是个容易半途而废的人?是不是我注定一事无成?
我决定让自己慢下来,放空自己,好好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我从几个方面进行了思索:一、我是一名教师,教好学生是我的首要职责,所以我要在专业素质上让自己进一步提升。二、我喜欢读书写字,我可以闲暇时间写写文章,就当颐养身心。三、锻炼身体,继续自己的瑜伽班。因此,我很快就退出了各种组织,写文的频率也越来越低,对自己不再强求,也从未想过发表。
可这样过了一段时间,那种空虚的感觉又袭上心头。学校里浑浑噩噩勾心斗角的环境令我生厌,虽然我极力让自己积极面对,可还是难免会受到各种影响。去年偶然间看到新网师的招生信息,可能想要摆脱自己的困境,我提交了申请,然后顺利加入。新网师半年,我虽新奇,但始终不曾进入啃读的那种佳境,写文也似乎因着自己的情绪变着滞涩,再没有之前的下笔如有神的流畅感,每每写出一篇文章之后自己都不想再回头多看一眼,恨不得立马删除销毁。甚至有时我还会想会不会是因为读这些太过于理论的专业书籍的缘故?我也对新网师那些模范老师的忙碌和争分夺秒望而生畏。所以,读书也好,写文也好,始终不太赶得上新网师的节奏和步伐。
然而,在新网师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下,我开始重申我目前的这份教师职业,才发现这就是我最适合的也是我毕生要为之奋斗的工作,没有之一。而我也开始重申和学生们同事们之间的关系,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看待任何人任何事物似乎更加容易宽容和谅解,就越来越发现了学生们的可爱和对这份工作的热爱。我是个慢热的人,也是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我才慢慢体会到新网师充满真诚的美好。但自己又太过于随心所欲,似乎和新网师的紧张显得格格不入。
昨天读到《教育的目的》中教育是要培养业余爱好者还是专业型人才时,在我心头的一个疑虑似乎豁然开朗。先不说我要教育学生成为怎样的人,先问问自己,你是要成为业余爱好者还是专业型人才?我曾经的漫不经心注定我走向业余爱好这个方向,无论教学上还是写作等其他方面。书中的一句话击中了我的内心:“在教育这个领域,和其他任何领域一样,宽广的享乐之路,往往通往一个糟糕的结局。”而我,一直来走得不就是享乐之路吗?随心所以不肯付诸努力,只想要轻轻松松去收获,这又怎么可能呢?作为老师的我真的称职吗?如果自己的目标尚不明确,又如何去教导好学生呢?
书中也提到“风格”一词,我不太理解风格的确切的涵义,但就我理解的角度它是类似于“工匠精神”的涵义,或者说,就是自己的品牌标签。风格是专家才能独享的特权,哪个专家不曾是经过严苛的专业化学习而成就的呢?没有大量的专业书籍和经验做支撑,哪里有什么专家可言?甚至明星,甚至商人,每一个成功人士背后不都是付出了别人百倍甚至千倍的艰辛呢?我又怎能异想天开地想要轻轻松松的收获呢?
愿自己成为笃定的人,不必在意周围细枝末叶的不快,朝着目标坚定走下去;愿自己成为自律的人,不随波逐流自暴自弃,而跟随新网师的脚步一路前进。我知道,这条路注定难走,但走过坎坷,穿过荆棘,终会踏入一片理想中的桃花源。
既然是个老师,余生就努力做一个有“风格”的老师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