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自由人 的 阅读笔记睡前阅读读书
拆书|干货小结:《知识的错觉:为什么我们从未独立思考》(5)

拆书|干货小结:《知识的错觉:为什么我们从未独立思考》(5)

作者: abd09a63757d | 来源:发表于2018-06-24 20:14 被阅读32次

浪客笔记:记录、分享读书笔记、学习笔记、杂谈随笔

全文约2800字,阅读约需15分钟


读完《知识的错觉》才去看了一下这本书的豆瓣评分:7.6。这个评分在豆瓣上不算低的。让人感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类似作者在书的结尾处自己所言:“为什么要把众所周知之事写成一本书?为何要提出一些我们大家可能早就知道的陈旧观点?”——换而言之,为什么一本把众所周知的陈旧观点写成一本书的书竟然能获得豆瓣上不差的评分?不过情理之中的是同样如作者自己所解释:因为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想法唯有在你思考它们的时候才是显而易见的。当你不考虑它们时,当你忙于日常琐事而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存在时,你的想法会截然不同。再换而言之,可能大家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发觉了曾经以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并非恰好是因为自己的无知和盲视所致,有种突然被书中内容点醒的感觉,所以给出不错的评分。

二八原则对于多数人来说已经耳熟能详。其实读书这件事也一样,常听人说读了很多书但读完好像又没有记住什么,像是没有读一样,其实这再正常不过,毕竟人的记忆存储空间有限。一本书,当你读完合上书页,还能留在脑海里的东西就是这本书给你印象和影响最深的内容所在。当然,这种印象和影响可能随着个人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的改变而改变,所以才说书可以重读,温故而知新。于是读完《知识的错觉:为什么我们从未独立思考》,合上书,做个第一印象的干货小结:

无知

作者说:无知、理解的错觉和知识共同体是这本书的三大核心主题。如果写书就像盖房子,那这三大主题无疑就是这本书的核心“骨架”。无知不难理解,顾名思义。不过本书中作者所强调的无知并非那种对知识完全没有概念和意识的绝对无知,而是指出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自我感觉良好”现象——也就是自以为清楚明白,实际上并非如此的状态。比如以车速表、钢琴键盘、冲水马桶、锁芯、直升机、石英表和缝纫机的工作原理为题进行的测试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每一位受试者都表现出错觉:无论他们是耶鲁大学的研究生、名校的本科生还是就读于社区公立学校的学生。在一所美国常春藤名校的大学生身上,在一所大型公立高中的学生身上,以及在对美国民众的线上随机抽样测试中,错觉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证实。这种错觉就是知识的错觉:以为自己对于事物的运转十分了解,实际上对于其中的细节一无所知。作者在书中强调的无知就是这一类的:在时刻可能对我们的生活发生影响又看似平常和理所当然的事物上所表现出来的无知。这种无知更像是自我认知层面的,即对于自己对事物的认知水平和深度的无知,尤其是在事物表面上正常运转好像普通平常的时候。

理解的错觉

我们之所以有上述所说的无知是因为理解的错觉存在。所谓理解的错觉其实和作者所想表达的知识的错觉是差不多的意思。按照作者书中的说法:“我们高估对事物运行规则的理解能力,即使一窍不通也笃信自己无所不能,对复杂性视而不见。我们说服自己相信一切尽在掌握,哪怕事实并非如此,我们还用所谓的知识和信条将观点和行为合理化,把它们包装得冠冕堂皇。我们否认复杂性,聊以慰藉。这正是理解的错觉。”简而言之,所谓理解的错觉本质上还是一种认知偏差,即高估了自己低于事物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而之所以产生这种偏差的原因关键在于我们通常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事物运转的很多背后的细节。

知识共同体

为什么我们总在不经意间就忽略了很多事物背后的知识细节以致于导致一种自我无意识的无知状态呢?作者指出:我们会采取群体思考的方式。正如族人共同养育后代,发明工具、化解纷争、治愈疾病也都需要群策群力。没有人能凭一己之力盖出一座教堂、造出一颗原子弹或一架飞机。于是就个体层面而言,我们自以为知识更渊博了,但我们实际上越发地无知了。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需求几乎都仰仗着别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这正是导致我们产生理解的错觉进而产生知识的错觉之关键原因所在,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人确实没有必要事无巨细地了解所有事情和知识的细节。

按照作者的说法:“知识的错觉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我们活在一个知识共同体当中,而且我们无法区分哪些知识是内化了的,哪些根本不在我们脑袋里。我们自以为那些有关事物运行规则的知识是印在自己脑袋里的,而事实上我们从周遭环境及他人身上获取了很多。这既是认知的特征也是认知的死结。

决策须知

了解我们身上可能存在的知识的错觉及其成因在实践意义上的一大作用正是帮助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现实活动中做出更好的决策。尽管这不是一本研究和指导人如何更好地做决策的书,但是书中有两点颇有启发性:

第一,像书名的设问“为什么我们从未独立思考”一样,我们也可以这样设问:“为什么我们从未自主选择?”。书中说到,认知科学其实并非一直在努力探索人的认知极限在哪里,而更是在探索人认知的局限在哪里,我们不擅长什么。同样的,对于选择而言,重点其实不在于选择的可能性,而在于选择的局限性。所谓人生而自由却又无不在枷锁之中,想要学习如何更好地做决策,就不得不接受选择本身就是有限的这一事实。

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个人并不自己做决定,而是由别人来设计选项,另有一些人呈现这些选项,还有一些人提出建议。此外,人们有时还会效仿他人做过的决策(例如,股神沃伦·巴菲特决定买某一只股票,许多人都会追随他的脚步)。我们应当从集体性的角度来考虑做决策这件事。决策所需的知识不仅在个人的脑袋里,还在很大程度上仰赖着知识共同体。”

第二,搜索带来的知识获取便利并不会让你变得更聪明,所以在决策的时候通过搜索获得决策信息的办法要慎用。对于此,可以结合作者所举的例子理解,他说:“互联网上的知识如此浩瀚又唾手可得,我们或许正在塑造一个只要拿着一台智能手机并能连接无线网络,人人都能在多个领域自诩为专家的社会。在一项与阿德里安·沃德合作的研究中,我们调查了红迪网上的医务人员与那些在就诊前自行到网络医生之类的网站上咨询的病人的接触经验。医务人员告诉我们,事实上,这些病人并不明显比那些没参考过互联网信息的病人知道得更多。然而,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医学知识相当自信。这可能会让他们不屑于专业的医学诊断或寻求其他替代性治疗方案。在另一项研究中,我们请受试者就几个简单的金融问题上网搜寻答案,诸如“什么是股票”。接下来,请他们玩一种不相关的投资游戏(先前查询获得的信息并不会使他们在游戏中表现得更好)。他们也有机会对自己的表现下注。之前做过互联网搜索的人比没做过的更有自信。但他们并没有在游戏中表现得更好,最终也没赚多少钱。问题在于,花几分钟(哪怕几个小时)研读网络医生的资料,并不能代替数年学习所训练出的足以做出可靠医学诊断的专业知识。在金融网站上学习几分钟也无法让人掌握投资的奥妙。但是,当整个世界的知识就在指尖时,我们仿佛真的认为自己博学多闻。”

作者结合具体领域的研究阐述就不进行“剧透”了(实际上第一遍读完这些内容可能也忘得差不多了),如果不想自己抽时间把书完整看一遍的话,那么了解前述几个关键词的内涵就基本足够领略这本书的核心主旨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拆书|干货小结:《知识的错觉:为什么我们从未独立思考》(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tps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