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也好,悲凉也罢
严肃正式也好,搞笑不羁也罢
马老师和许老师的出发点
都是对年轻一代的关爱和身为知识分子的自觉责任感
而两个中年男人干坐着谈一小时居然引起年轻人对所处时代的广泛思考和讨论
某种程度这是件好事儿
虽然是以许老师被骂了半周为代价
……
01
我喜欢看奇葩说:自由活泼的年轻化语境、一场场“理所当然”的观念被掰开揉碎翻转组合再层层递进蹦火花的辩论过程——重点不在于哪一方获胜或者我比较认同哪一方,重点在于发现更多处理问题的角度,包括处理广告的角度。
我也喜欢去朝阳大悦5层的单向街书店:安静抒情的文化氛围、高质量的人文艺术类图书以及单向街出品的日历和手账——毕竟也是爱看书写字的人嘛,每次到那儿逛书都会心里默默“哎呀呀要看要看!”
这周周中看了这俩风格迥异的文化产品的主创在《十三邀》的对谈,直观感受是:
马老师还是一如他在奇葩说中的风趣、智慧和自在;许老师虽然看着有些无措,但真实而坦诚。他的确带着预设立场,但也并未掩饰他的偏见。
节目设计本是许知远采访马东,但实际更像是两个持不同立场的“老人家”交流对谈,谁也没有要、或能说服谁,好过绝大部分无关痛痒的平庸采访。而从闹哄哄的现代眼光看,我是觉得许老师还蛮可爱的。(借用如晶宝贝说的“老人家”不是要黑老师们的年纪啦,取阅历丰富亲切而有智慧的意思~)
不过没想到的是,第二第三天陆续出现许多骂许老师的文章,朋友圈也形成几乎鲜明对立的两大阵营:挺许老师的,挺批评者的。
当然,批评者也分文字手艺的好坏。
手艺差的,仅凭这一期节目,恨不能把自己的所有怒气撒在许老师身上,文中的每一个字,都像是要跳出来抢过许老师那杯正在喝的酒往他身上泼洒。说许老师偏见得厉害,这样的骂人者恐怕是更偏激吧。
手艺好的,会分析更多材料,不带个人情绪地指出许老师有些自恋的悲天悯人。写许老师,也是对更多焦虑者的善意提醒:时代没那么坏,年轻人也真的没那么糟。且行文并未否定许老师作为知识分子对文化界的贡献。这样的批评视角,是能够引导读者直面实际存在的问题的。
而作为一个#追热点界的龟速级选手#,我无意站队,写这篇文章也纯属意外。只是周末和朋友讨论刺激了一些想法,整理出来与大家交流交流。
02
许老师当然有他并非不自知的偏见。说白了,他愤怒的对象并不是我们这些真实存在的、活生生的、各式各样的年轻人,而是他头脑认知中的、平面化的、千篇一律的我们。他对马东老师说“这些年轻人标榜自己有个性,我看都是虚张声势。”“他们的语言都是千篇一律的。”
不能说许老师说的毫无道理,因为确实存在标榜自己有个性、但实际上只是单纯反主流、而并未发展出自己个性的年轻人。
但这样的年轻人并不代表年轻人全体。就像中年人中有活得糊涂的,年轻人中也有活得明白真有想法的。年轻人没理由不问青红皂白就群情激奋地说中年人们这半辈子都活错了,反过来中年人也没道理指责年轻人都千篇一律没想法。
许老师的确是不太了解我们年轻人的整体情况啦,但不了解,并不代表他不爱我们。
会觉得许老师可爱,不只是因为他够真实够坦诚,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偏见,更是因为他的出发点,是对我们年轻一代的关爱——别急着关啊,“爱”这个词已经被用滥了,我们使用时难以体会它的本义是我们自己的损失。
如果不爱,何必愤怒?何必继续做《十三邀》?何必采访看起来把握了时代脉搏能和年轻人打成一片的同龄人马东?这可全是自讨尴尬吃力不讨好的事儿。他完全可以大门不迈二门不出一心只读圣贤书,安安静静地待在自己的世界里,继续写自己相信有助于这个时代反思的文章。
愤怒,因为爱而不得——这些新新时代的主流年轻人们,理解不了他的愤怒也不愿接受他真心实意介绍的“精致文化”,而去追逐他眼中“浮夸无意义”的“粗鄙内容”,许老师“恨铁不成钢”“怒其不争”啊。
而会继续做《十三邀》,会采访马东,会创立单向街,就是还想为年轻人们多做一点事,还想“多多少少拯救一下”,还是放不下作为一个读圣贤书的知识分子的自觉和责任。
《十三邀》采访蔡澜先生“责任”这个词,这么大而且现代社会使用频次这么低,要不是最近看了台湾历史学者吕世浩先生讲《史记》,我一个当代年轻人大概也是很难说出口的。
吕先生说,司马迁承担了责任,所以我们还能有幸看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无数先贤们承担了责任,所以中华文明能够几千年延续不断。到底什么是责任?还是引用先生的话吧:
中国古代读书人是为了责任而活的,他们相信自己身上有责任有使命;天下有一件事未必对自己有好处,也不一定带来快乐,但舍我其谁非做不可。这就叫做责任。中华文明能够延续不断,现代的我们能享受这么多文明成果和物质生活,正是无数代读书人无数先贤们尽了他们的责任。(《MOOC公开课吕世浩讲<史记>》)
我可能并未完全理解这份责任,但我不怀疑像许老师这样的知识分子们想担当责任的真心,更尊重和敬佩他们的这份自觉和独立思考意识。
而这次与深受年轻人喜爱的马东老师对谈,许老师看着有些迂腐或说天真直接的提问,是他被骂的导火索,但却也是引起广大年轻人思考讨论的话头——
诶,两个中年男人(不是帅大叔也不是小鲜肉)干坐着谈了一小时,居然能引起年轻人语境内对所处时代的广泛思考和讨论,这简直“天现异象”啊。从这个角度讲,许老师和他的《十三邀》也算是尽了不少“启发年轻人思考”的文化责任。当然被骂应该不是初衷……
我们年轻一代当然有选择自己的生活和理想的权利,当然可以有不同于上一代的价值观念。但对于那些花了时间精力真心想为我们做点事、承担一些责任的人,即使不能完全理解,至少也应该报以尊重吧。
虽然,他们不一定了解我们,但想想我们的父母和老师——他们对我们有更容易理解的爱、有更理所当然的责任,可他们一定了解我们吗?
03
反观马老师。他回应许老师的“年轻人千篇一律”时说:“不是,是你看到是他们说的一样的,而我看到是他们说的不一样的。”
我们能感受到马老师这么说并不是为了讨好年轻人,而是在说事实——看看奇葩说辩手们就知道年轻人与年轻人与年轻人有多多多不一样了。同样作为文化人,或说知识分子,马东老师确实比许知远老师更了解我们年轻人。
同时,作为也读圣贤书的文化人,马老师也在用自己觉得更有效的方式关爱着年轻人,尽着一份读书人、一份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责任。
以《奇葩说》为例,马老师虽然看起来在和年轻人们一起“娱乐至死”,但因有和他一样心怀责任的导师们的存在,因为优秀辩手们的存在,《奇葩说》实际上是在引导还不太会独立思考的年轻观众们学会思辨,为已有观点的观众们提供新视角。
你说为什么不直接把答案告诉观众?为什么不给大家推荐书?为什么非要用娱乐化的辩论形式呢?
因为直接告诉方便答案的形式,对尚未建立起自己价值体系的很大一部分年轻人来说,要么易引起误解,要么易造成反叛。这么一大批“人类的未来”无法吸收到前人有智慧的内容,有传承之责任心的文化人怎会放手不管?总得想个办法让大家学起来啊,哪怕是以碎片化的方式开始。
而用年轻人喜欢的形式引导大家参与到对“想当然”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中来,是比直接告诉方便答案更为基础、也是更为重要的一步——开始思考学习、开始对答案有好奇心,后面就好办了。想学的人自会主动思考寻找答案,到时别说看书听教,就是啃古文读圣贤书估计也不在话下。
马老师曾在节目里说,“希望《奇葩说》最后能像一个文学作品一样,能够容纳各种观点,包容和尊重各种不同”——也许节目现阶段还未能完全达到这个目标,但能说这样话且在尽力接近目标的人,会没有文化传承的责任心而只是在底线之上的娱乐至死吗?《十三邀》中引自媒体的这个评论我不能苟同。
至于形式,马老师也很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过“形式不是最重要的”。在《十三邀》里说节目的内容是最重要的,形式只是到达目标人群的传播方式。在2016年11月腾讯星空演讲中说:“骚浪贱是我打开世界的方式”。
面向年轻观众的米未文化产品们,只是保持了年轻人该有的打破陈规俗套的青春活力。
马老师这个60后会喜欢这种90后的形式吗?这个问题我觉得对马老师来说有点无聊。把握住了内容核心和形式底线,马老师大概是可以喜欢任何形式的。
他跟许老师说自己的本色是悲凉,坦然承认人性中所有无从反抗的弱点和黑暗。
我的理解,因为本色悲凉,所以任何一种比本色亮一点的色彩,都是不悲凉而可以自由吸收采用的。年轻化的形式是一种色彩,和他看起来完全不同的许老师也是一种色彩。节目最后马老师说:“许老师是古人,但我还挺喜欢他的,因为他是色彩,我喜欢各种各样的色彩。许老师是一个别人所不具备的色彩。”
马老师这个性情,估计活在任何时代都会比较自在吧——他好像有一种能将任何色彩化为道用的特别技能,年轻化的形式能化为文化传播的道用,通常让人拒绝的广告能化为节目亮点的道用。这个“道”,大概叫做:实现理想、克尽责任、顺便赚钱(最后一句我瞎攒的哈没有任何马老师的口实)。
04
以上,只是一个25岁年轻人的小小视角,马老师和许老师这两个生于六七十年代、见证过时代大开放和大冲击的年过不惑的文化人,所学习经历过的遭遇和面临过的选择,其复杂和令人纠结的程度,都不是没经过大风大浪的我能够想象和体会的。所以整篇文章很可能只是我想太多。
但我相信的是,悲凉也好,愤怒也罢,搞笑不羁也好,严肃正式也罢,马老师和许老师都是真心实意关爱年轻一代、为我们年轻人好、想我们年轻人好的“亲切老人家”,都在用自己相信有效的方式尽着作为中国文化人的责任。浮躁时代下尚未成熟的年轻人们,同时需要这两种清晰的声音。
希望《奇葩说》和马老师的其他节目继续下去,继续带领我们年轻人探索各种处理问题的角度,启发出更多独立思考的意识;
希望《十三邀》和许老师的其他文化产品也继续下去,以免年轻的我们本末倒置,误以为形式比内容更重要而真的“娱乐至死”。
希望这两种清晰思考的声音,有一天会盖过那些“以利用脆弱而不成熟的心来发泄、渲染、传播情绪”为己任的丧气怒气鸡汤文。
同时也请忧心忡忡的“老人家们”对我们年轻人多一些信心,成长成熟需要引导也需要时间,该长出的智慧会长出的,该建立的价值体系也会慢慢建立。
©作者原创,转载请私信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