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第20周主题作业
对于70后的我们来说,那年头物质的匮乏还不是主要的,精神的匮乏才是最重要的。
没有电,没有书,我们祖祖辈辈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冬天还好,一家人围在火𤎌边唠唠嗑、烤烤红薯、糍粑什么的,然后上床睡觉,一觉到天亮。
而夏天就不行,蚊子多,又闷又热,屋里屋外都难熬。
我们常常把凉席拿到塘埂上,借着自然界的凉风来驱逐炎热。
大人们将艾蒿与麦草编在一起,点燃当蚊香驱蚊,效果也奇好。
印象中我爸爸编的最多,其他人都是蹭我们的“蚊香。”
我们躺在凉席上,听大人们聊今年的收成,聊家长理短,聊人情世故。
偶尔,妈妈也会给我们讲《梁山伯与祝英台》、讲《牛郎织女》、讲《白蛇传》……讲各种异闻趣事。
更多的时候,妈妈是窝在家里缝缝补补、打扫卫生,或者将一家人换下来的脏衣服赶紧清洗了。
而我们最快乐的是,莫过于附近村里有人办喜事放电影。
每当有人说某某村今晚有电影时,整个村庄都会沸腾起来。大家赶紧催促大一点的哥哥姐姐们快点做饭,吃完好去看电影。
于是,黄昏的时候,整个村庄都是炊烟袅袅,人声鼎沸。
小孩子们比过年还开心,到处奔走相告:今晚有电影看啦!
吃完饭,也不等父母下班回来,我们便三五成群的结伴而行,一路追追打打,一路高歌的向放电影的村庄挺进。
那场面,堪比赶庙会,又热闹又开心。
其实,那时候的电影放的大多都是打仗的。像《地道战》、《铁道游击队》、《上甘岭》、《小兵张嘎》、《红色娘子军》……等等等等。
这些题材,我并不喜欢,但是见到大家都乐此不疲地去看,我也跟着去,为的就是能感受那种大呼小叫、自由自在的快乐氛围。
有时候,也会碰上假消息,当我们兴冲冲地赶到某某村庄时,人家那儿根本没有放电影。
尽管我们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但依然一路走一路高歌,仿佛不把天捅破不把村庄吵得不得安宁誓不罢休。
因为人多,所以每到一个村庄,几乎都能把整个村庄的狗成功逗得狂叫不已。
因为天黑,再加上没电,经常有人不小心掉到别人的茅坑里,于是大家一边嫌弃地捂着鼻子,一也继续观看。
返回来的时候,遇到有月光的夜晚,还能分清哪是路哪是水田。而没有月光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把水田当路,而把路当水田。
于是,只听“扑通扑通”掉进水田的声音此起彼伏。
后来,随着电视机的普及,露天电影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即使有人因家有喜事在村里放电影,不要说外村的没有人去看,就连本村的人都很少去。
一来二去,露天电影很快便消声履迹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每每忆起年少时的过往,那些在夏夜里看露天电影的场景,还会在脑子里不断浮现。
那些久违的欢声笑语,那些跌落在时光深处的回忆,像一粒粒洒在时光长河里璀璨的珍珠,偶尔拾起,依旧闪闪发光。
年少时的欢乐,纯粹又简单。年少时的困苦,反而被遗忘。
如今,网络的盛行,让一切变得丰富多彩,而快乐,却很难拥有。
特别是,那种单纯的快乐,就像消失的露天电影,再也无法重来。
也许,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吧?
齐帆齐年度读书写作成长营第127天打卡
字数:1205 累积字数:22173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