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便想起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我辈碌碌,自不能不远万里的回到故乡去,而身在江南,于南国之秋却是初识,这对于看惯了北方的秋的我,自是别有一番风采的,我且抛却乡思,安心享受这江南的暖秋吧。
江南的秋是温暖的,正如郁达夫先生所说的“草木凋的慢”,不像北方,秋风一起,木叶萧萧。即使到了霜降节气,平日里依然可以穿短袖的T恤,只在早晚起风的时候有些凉意,但日日经过的小园,慢慢的也显出秋的色彩来。园子里遍植着草坪,其间零星点缀着几棵树,而以香樟和桂花为多,但也有北方常见的樱花、银杏和杨柳。樟树虽是四季常青,但此时的树下却落满酡红的叶子,与樱叶的橙红,银杏的金黄一起点缀在碧绿的草坪上,对比强烈而又不失和谐,这就是大自然的伟力吧。江南的秋阳很好,天上偶有浮云,也显得飘逸许多,在园中小坐,久了竟会有微微的汗意。这时候只有美人蕉依然开着,《幽梦影》谓之“花与叶俱足观者”,大约只是在初开的时候,此时却只可远望那一片红绿了。
奉化是江南一座很普通的小城,却四面环山,许多公交的尽头便是小山,比如三路的同山,六路的甬山,十六路的无名小山,都可一看。这些山头或有佛寺,或有尼庵,可想见“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光景了。周末的时候,随意乘个公交车到小山上一游,都能怡情尽兴。记得上次坐十六路车去玩,车子的终点便是一座不知名字的小山脚下。山上佳木葱茏,一望翠黛,起伏连绵之间,仿佛一幅立体的水墨山水。我觉得这是南北山岭最大的不同之处,北方的山大多植被稀少,所以显得坚劲、刚毅、棱角分明,而南方的山却因长满树木显得柔媚许多,登山固然很好,远望尤其动人。山下有个小村,便不忙着爬山,只在小村里闲逛。
江南的小村比之北方便显得有特色的多,房子大多随山势而建,给人错落有致的感觉,在小巷中一走,也能引起《雨巷》的遐思,房子大多是青砖灰瓦,远望仿佛要融入这山色里了。村边是一脉从山上流下来的溪水,时有年轻的妇人在水边洗衣服,彼此打着招呼,聊着家常,虽然听不懂她们说什么,但感觉却是温婉动人,是吴侬软语的魅力吧,这对我这样的北方人来说,只有电视里能看到的镜头,此时就在眼前,且那么淳朴自然,不由想起一句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时此地,虽无酒家,而自己却已然沉醉了。水村山色在前,兴尽即反,又何须爬山去寻觅呢?
听说奉化又称桂城,不但城里遍植着桂花,就是普通人家,都会在房前院中栽几棵桂树或茶梅。中秋前后,桂花竟放,满城便沐浴在浓淡的花香里了。这时候,随意在小城里走着,不时见到路边盛开的桂花,有黄的,有橙的,有橙红的,每个枝头都挤满密匝匝的小花儿,时有蜂儿流连在花间,仿佛觉得,不是仲秋,倒像是仲春了。这时候想起的不是旧诗里写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却是当代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桂花雨》,和其中所提到的桂花糕了,只是找了半天也没买到,颇觉得遗憾,但那一树树的馨香,仍是让人驻足流连,不忍归去……
还有那些城市边缘的街市,也很有意思,人不多,也不似北方街市的喧嚷,这大约是南方人喜静的缘故吧,街上最诱人的却是橘子,一筐筐黄澄澄,金灿灿的蜜桔在阳光下显得分外耀眼,平日不怎么吃橘子的人看着这么鲜艳的果实,也会忍不住诱惑,买上一些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何况我辈爱吃橘子的人呢?感觉里,江南的橘子也比北方的好吃的多,或许是江南的风水好,才养出这么蜜甜的橘子吧,就如江南多美女一样!怪不得韦庄在《菩萨蛮》中写到:“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样的江南,又怎能不让人留恋呢?
我这么品味着南国之秋,其实不过是奉化小城的秋,至于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潮头,西湖的残荷,只好是文章里水月镜花般的梦境了,或许天下山水是与我有缘的,可惜机缘未至吧,不过对于一个喜欢秋的人来说,何处的秋不惹人遐想呢?何处的秋不耐人寻味呢?比如故乡之秋,自是冷的多,草木想必早已凋尽了叶子,显出萧疏的美,可故乡的田野的冬小麦此时又该泛起一片青芜了吧,那里承载着故乡父老的希望呵,这希望之美,不也振奋人心么?又如江南之秋的美,美的柔婉,美的旖旎,让人的心灵也变得细腻起来,仿佛沉浸在一个美梦中一样,谁不愿意在美梦中沉醉呢?谁会放弃那梦中片刻的欢愉呢?
如今重阳已过了,公司小园中的秋味也日益浓厚起来,早晨起来,薄雾缭绕中别有一番朦胧的韵味,明月之夜,独步兰桥,听蟋蟀的低唱,也能引人别样的幽思,每日每日,消受着身边的点点滴滴,有时也会莫名的生出一些感动,于是又想起前几日填的《蝶恋花》词来:“暇日还当享秋味,绕水园亭,轻泛兰舟醉…”人生自应如此,方不负造化的馈赠吧。
江 南 的 秋 江 南 的 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