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看到知乎一个关于王小波的问题的时候,就想好好写篇关于他以及他对我影响的文字。为此还专门买来王小波胞兄王小平写的《我的兄弟王小波》,按照我的习惯,拿到书第一时间会在扉页上写下时间和地点,这本书是“2016.12.11东风”。文章没写出来,却意外地看到一本好书。王小平的有趣睿智和王小波相当,文字似乎比王小波的还要好,真羡慕这一家子的基因。
时间过得真快。
四个月前,读了王小平的书,再看一遍王小波的文字,他的形象在我心目中前所未有的清晰。
二十年前,王小波因心脏病去世。
十八年前,我第一次看到王小波的文字,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当时脑子就蒙了,这他妈的写的也太好了,有趣且有力量,把我长久以来无力且愤怒但又不知道原因的事情说得这么清楚。立即找来他所有的文字看,爱到不能自拔。
当时未经世事,多看到他文字中的有趣。“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当时就想,这未免也太过悲观,只要自己能坚挺住,就不会变被锤了的牛。到现在才知道,他这句话,已经把人这辈子说尽了。
当时,西祠胡同有个论坛叫“王小波门下走狗”,里面都是王小波的死忠粉,不光缅怀王小波,讨论关于他的一切。还有很多人仿照他的笔法来写文章,就像那个时候风靡一时的“大话体”一样。但是不同于“大话体”只是情节的反转和对话的无厘头,要让人读着有王小波的改变,你必须有内在的修为,这其中包括但不仅限于:崇尚智慧、严密的逻辑推理、充沛的想象力、对根深蒂固传统文化中糟粕部分的反叛、追求自由和诗意、率真而实在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照此去生活。
随着论坛整个大形势的凋零和这一波人的长大,这个论坛分崩离析了。大家带着深深的王小波印记,融入芸芸众生去体会王小波所说的痛苦。这事儿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就像吃饭时我要把碗里不爱吃的东西先吃了,然后痛快淋漓的享用余下的好东西一样。我要把坏的一面先挑出来说,当你明白这事情是一种折磨而再去经历的话,你的痛苦会加倍。比如在集体中要努力压制自己的想法,表现出顺从和折服,否则你就会被人当作异类而倍加打压。中国人几千年都是这么过来的,不觉得有什么问题的人会觉得自然而然,但当你看到王小波给你那么深刻揭露这事的不正常和危害所在后,你还不得不这么干的时候,你就很痛苦。
好的一面是你大致明白生活应该怎么过,至少能在平常的生活中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有趣之处。后来看到好的专栏文章,就去找作者的访谈或者博客微博,大部分都承认受过王小波的影响。而我自己在最不知所措的时候,也仿着王小波的角度写了几本书,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莫大的快乐,还骗了些稿费。现在看来,那些东西离王小波差了十万八千里,我也不好意思再给被人说是我写的,更不好意思说是受王小波启蒙,怕辱没了他的名声。唯一一篇自觉得其形,也有点其神的短篇发在天涯论坛上,立即得到迄今以来最高的评价。
爱情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
小波不是你想学,想学就能学。
如前所述。看了王小波,又投身尘世生活后,有好处也有坏处,但我想所有看了王小波的人还是会感激这个好处的。虽然一样每天朝九晚五,在单位夹着尾巴做人,梦想越来越遥不可及,但至少心中能保持一个诗意的世界。当周围人逼婚催娃时,能明白他们也是不明吃瓜群众,被周围人和传统思维所裹挟;当参加冗长的会议磨屁股时,能明白台上的人也无奈,都想着多干点正事;当领导劈头盖脸训你的时候,能想着下午食堂会做啥吃的,卤猪蹄能抢到不;当觉得生活难熬时,能想到至少活着,这就很好,命在就有各种可能,有可能本身就是很美好的事。
王小波在他的文章里提到很多作家,反复提及的有卡尔维诺、马克.吐温、萧伯纳、米兰.昆德拉,按照A=B、B=C则A=C的法则,他喜欢的作家应该错不了。我把这些作家的书也大都找来看了,许是文字或文化隔阂的原因,也许是我层次太低的缘故。看得最顺,读起来最畅快的还是王小波的书。我买了好几个版本的他的全集,现在则只剩一套了。以前有个习惯,当我觉得有可能和一个人神交时,就送他一套王小波全集,如果对方也觉得好能看得进去,我们就能够深入交往,也就更能懂得对方,更加志同道合。拙荆是没有给送的,我得保护好她的眼睛好织布缝衣,一家人总得有一个脚踏实地不胡思乱想的,不然日子会过的太崎岖。
有人说王小波是新时代的鲁迅。我深以为然。在对国人精神问题的反思和解决问题之道的寻觅,尤其是文革带来的深层影响上,王小波做的非常到位,而且与鲁迅的文字相比,除了罗嗦一点之外他的更能让更多的人看得进去。我也欣喜地发现,相比以前,现在知道王小波的人越来越多,读他的人也越来越多。
然而他过的日子却是和鲁迅没法比的,直到他去世之前,他的文字要发表出来才不成问题。之前收到的退稿信可是比情书多多了。王小波计算机水平很高,他用来写作的软件是自己写的。随便用用功就是学霸,大学毕业后在人大一分校当教师,之后去美国念研究生,回国后分别在北大和人大教书,按说这是一份体面的工作,是很多人向往的。他最终还是辞职专事写作,解放后的稿费本就不高,他的作品又太超前,所以收入和教书是比云泥之别,而他安之若素,据说他非常不修边幅,除了他的精神已经自足之外,收入大概也是原因之一。人住多大,吃多好,穿多华丽才算足够呢,找到自己最舒服的状态才是最好的。
就以王小波钟爱的诗句之一做结尾吧:
朝雾轻升,落叶飘零,
让我们把美酒斟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