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美国时代杂志评选年度影响世界100人,在一众政要巨贾中,一位年轻日本女士的入选格外显眼——近藤麻理惠小姐是一名职业整理师,其著作《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在全世界卖出了超过200万册。可能很多人觉得整理有什么难,还能以此作为职业?我在2013买了这本书,看过之后把它选为自己的“年度之书”,在我看来,作者获得时代杂志这个殊荣,实至名归。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与其说是一本关于整理方法论的工具类书籍,毋宁说是一本心理自助读物。它的效用不止于让居住及工作空间回归秩序,更能为生活带来一系列改变。事实上,当你按照书中说明将家中需要整理的衣物、书籍、杂物全部集中至一处做好整理的准备式时,魔法就已经开始了。不知大家是否体验过,家务劳动时,身体非常专注地保持着某些特定的姿势,借着手的劳作,将心意集中,大脑停止无谓的思考,心灵获得了罕有的宁静。整理也恰恰是这样一个过程,当你判断每一件物品的去与留,考虑物品留下之后属于它们的场所和位置,纷扰的杂念渐渐散去,精神只集中于当下手中的工作,无意间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或许也是“禅”的一种吧。无怪乎有专家给失恋的人开出一个暂停痛苦的方子——整理房间。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与其他整理类书籍最显著不同的理念,是以“心动”为标准来断物品的去留。整理的时候,亲手触摸每一件物品,感受它们能否让你心动,如果可以即留下,不能就扔掉。这是一个比较特别的提法,也是一个相当高的标准,毕竟“心动”不是一种轻易会出现的感觉。但正是由于如此高标准的筛选,最后能够留下的物品都将是自己最珍惜钟爱之物,“被能够让自己怦然心动的事物包围”,这样一个愿景足够吸引人。基于此,我们不会对一些“将就”的东西存有留恋,它们本身品质一般,仅仅因为其具有的功能性而被勉强使用,曾经想丢掉又觉得可惜,在心动原则的指导下,就能爽快地放手了。比较为难的是物品本身品质不错,但未达到“心动”的标准,目前用不上,心里却怀着“说不定将来就会用上”的想法。作者的策略是对丢不出的物品说谢谢。比如对一件丢不掉的衣服,可以说,“谢谢你,在我买下你的瞬间让我感到心动!谢谢你,告诉我自己不适合穿什么样的衣服!”,然后再丢掉就可以了。对于明知无用却难以割舍的关系,大概也需要这种态度来好好整理吧。
接受了作者理念的读者,很可能在一开始会扔掉几大袋物品,但不久又会陷入“扔扔扔——买买买”的怪圈,因为扔掉了许多旧物,腾出了空间,情不自禁地想买新东西来填满。以我个人的经验,这个时候,不妨把“心动原则”也用在购物的时候。想买回去的那件物品,是否真的让你怦然心动,还是仅仅因为它的“性价比”不错。
这本书对我最直接的影响是让我拥有了一个满意的衣橱。曾经我也是一个衣服填不满三分之一衣柜的简朴女生,乃至结婚的时候化妆师说我是她见过衣服最少的新娘,我笑称省下的钱都用来买衣柜了。但周遭环境的改变,让我接触到了诸如“女人必须拥有的十件外套”、“永不过时的五款包包”、“30双鞋子搞定一整年”之类的购物扇风文,有几年深陷在买买买的泥沼里不能自拔,衣柜很快就不堪重负。有一年光是包就买了四五个,虽然不是奢侈品牌,也实在多得夸张。后来在整理的时候,发现自己穿着所需的衣服鞋子包的量其实只是一个很小的数字,那些一时兴起买来的东西,要么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要么根本就用不上,带着忏悔的心情一一向它们道歉、道谢,然后全部扔了。衣柜终于又恢复到了轻盈整洁的状态,虽然里面的衣服并没有多时髦漂亮,但都是我按照心动标准精挑细选出来的,所以现在打开衣柜随意穿上任何一件都觉得很合适,再没有缺衣服的感觉了。
除了这种显而易见的影响,这本书还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比如,是什么力量让我购置了如此多的物品?没有这些物品我的生活是否可以继续?维持生活的物质最低限是什么?翻看80年代的老照片,那时每个家庭拥有的家具和家居物品数量都不多,装修也很粗糙,但是精心打扫整理过的家却散发着一种简洁的优雅。反观现在的各家居所,堆满了花重金购置的品牌家具和电器,却又处处潜藏着焦虑和不安。消费主义的盛行让我们以为物的积累可以减轻生存的压力,带来快乐,但很多人反而在追逐物质的过程中变得十分不幸福。如何能够享受物质带来的种种便利和慰藉,但同时又不为物质所累,是需要思考和学习的。
台湾作家舒国治在《十全老人》里写他理想的生活:“穿衣惟布。夏着单衫,冬则棉袍……件数稀少,常换常涤,不惟够用,亦便贮放。不占家中箱柜,正令居室空净,心不寄事也”,“听戏曲或音乐,多在现场……家中未必备唱器唱片,一如不甚备书籍同义,使令暗合家徒四壁之至理也”。梁文道评论:“‘家徒四壁’,这是何等的好品味,何等的好生活?今天老把‘奢华’、‘尊贵’挂在嘴边之辈,恐怕还要再过十多年才能领略到其中意趣”。若果真有那全社会皆能领略“家徒四壁”之趣味的一日,届时“整理”也将不再是一个命题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