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往返的高铁上,我没有拿出包里装的书,因为是和同事一起出门,不想让人觉得我似乎很爱读书。倘若真的每天都在读书,可能会心安理得一点,但读得少,反倒觉得难为情,仿佛在刻意制造一种假象。但骨子里,我愿意把自己称为读书人。读书和运动在我的业余生活里是占据一定位置的。
书不敢拿出来,于是打开微信读书,找了一本名叫《这就是人性》的书来读。选它是因为书名里“人性”两个字。活到快五十岁,才发现一个真相,成功人士和聪明人都是深谙人性的人。而在我的人生里,对于“人性”二字却从无关注,甚至知之甚少。
而深谙人性的人,他们早懂得怎样利用人性,游刃有余地活在人间。在所有的艰难曲折面前,在所有的人性善恶之中,他们都懂得收放自如,既做到放过他人,更知晓如何放过自己。在他们的人生辞典里,没有绝对的对错,也没有完全的好坏。曾经有人对我说过一句话,当时我并不理解,还在心里嘀咕他过于世俗和自私。他说,你看问题不要非白即黑,你要知道这个世界还存在一个词:“灰度”。
确实,过去的我,乃至现在,都认为是非只有对错,人只分好坏和善恶。而《这就是人性》这本书,我看了百来页,它让我明白,我错了,我是真正不懂人性的人。
作者列举了一个“斯坦福监狱实验”,用来说明“永远不要试探人性”的命题。看了那个实验过程和结果,让人感到害怕和恐惧,人性是复杂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多面体的存在,当生存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个体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在不同的环境和角色下,好人会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坏的一面,这就告诉我们,这个世上,原本就没有绝对的好人,只是条件还没有达到让他演变为坏人,当人性的恶有机会显现出来时,他会撕下好人的面具。这就是人性,确实不简单。
作者说,“真正的敌人并不可怕,因为他已经摆明了立场,我们会对他有防范心理。真正可怕的是我们身边所信任的好人,因为我们足够信任他,甚至把自己的隐私共享给他,对他毫无戒备之心。但如果在某种情境下被他“捅刀子”,这带给我们的伤害往往是最致命的,因为他太了解我们了,对我们的信息掌握得太多。”
这些话真的令人振聋发聩。过于简单直白的人,如我,其实已经吃过这样的亏。与人相处,不仅是善良为本,更喜欢感情用事,对喜欢的人过于信任,差不多是和盘托出,对不喜欢的人也是嫉恶如仇,全然写在脸上。
曾经对一个人足够信任,好在他只是在关键时刻没有主动帮忙,但至少没在背后使坏,所以其实是有一定的风险系数的。但不喜欢的人就真正直接开枪了,还是明枪,公开叫板。人生最关键的时刻,却遭此厄运,当时没有想明白,后来细细反思,无非是自己站队的问题。半路入局,还自动与原阵营隔离(因为打心底里不喜欢),成了别人的眼中钉还不自知,一旦让他们不爽了,他们就像搅屎棍一样出来搞得乌烟瘴气,被这样的人祸害,又没有人给你撑腰,吃亏的就是你。
这是我的真实经历。如果我能早识得人性,圆滑灵活一点,适当保持一些联络,也不至于遭排挤打压。事过境迁,现在是能认识到这一点,但别说退回到当初,就算是现在,我仍然做不到对不喜欢的人表达出欢喜心,那太违背我的原则了,所以,人生有些劫难,是不得不经历的。
知道识得人性很重要,但依然不懂,哪怕懂那么一小点,还是做不到。看懂人性,真是一门学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