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顶哈巴雪山

作者: 信语由缰 | 来源:发表于2023-10-07 21:01 被阅读0次
    图源网络

    凌晨三点,冲顶。

    4100米,大家从大本营一路盘旋而上,浩浩荡荡的登山队伍,点亮了黑夜里的山坡。树林里近期多雨,路上不少泥泞,无选择余地,只能在烂泥里一脚深一脚浅的缓慢前行。踩在一处陡坡上的湿滑软泥里,因缺少充分热身,撑上去稍显艰难,当准备打起劲移至上一层土阶时,后面的队友用一只有力的手推着我的背包助我迅速登了上来,力量涌来,继续坚定前行。一路上队友们相互扶持鼓励,共同朝着目标迈进。

    比起白天,黑夜登山少了东张西望四处看景,不用留意手机铃声提示音,全神贯注紧盯脚下每一步路,甚至留意到每一颗石子每一根树枝,反来得更安全稳健。

    即使仅保留必需品,背包里的登山装备能量补给依然沉重,负重爬坡使得一开始的徒步较为艰难,虽有不少前方队友“一路疾驰”,但我决定还是保持自己的节奏,将呼吸心率控制在易调整恢复的范围,既防范高反,储蓄体能,又不至于过度劳累而耗完下山的体力和接下来几天的状态,逐渐我走在了队伍靠后位置。让身体逐渐适应海拔,适应强度,顺应自我节奏,方能蓄力走到最后。

    石板坡。穿过烂泥路,路面开始变得坚硬,石板虽陡峭但崎岖不平,加之部分裸露的泥土沙石,有一定的行走阻力,相对不易滑坠。此时已差不多活动开来,血液涌向四肢,爬坡更灵活自如,但随着海拔渐升,风力加大,亦开始下起雨来,气温骤降。毛线帽和冲锋衣帽一直维持着头部温度,在此未给高反可乘之机。寒冷开始刺骨,我带起了加绒手套和保暖口罩,戳起登山杖继续爬升。一路鲜有植被,只有反衬着夜光的湿润石板坡,寂静荒凉。

    凌晨起来无胃口,实在咽不下早餐,勉强吞了几口便匆匆赶路,至此已觉能量耗尽 ,开始有些发软。我停下来,补充能量胶,灌了几口水,下肚时一阵冰冷袭来,寒夜的凉意早已渗透水中,当时觉得保温杯加重背包负担,只带了轻便小型保温杯,留几口热水增加冲顶时的暖意,现在看来两种选择只是适合不同阶段。充分活动开后,肌肉力量和耐力被唤醒,背包负担逐渐减轻,不再成为攀爬时如此艰难的阻碍。

    石山上本没有路,登山者多了,便有了路。虽然这条沙石路依旧坑洼不易,但看着前者的足迹,踏实和坚定在心里蔓延。前面队友的头灯在黑夜里如星般闪烁,如指引方向的灯塔,我顺着光芒一路而上。此时,风依旧猛烈,不断的攀升让呼吸变得急促,亟需更多氧气,保暖口罩阻碍了呼吸,瞬间的窒息感猝不及防,恐惧如电击般席卷心头,我急忙摘下口罩,稳定情绪,原地喘息,呼吸逐渐平稳,心率降下来,恢复如初,我拄着登山杖继续探寻前方的路。天色逐渐变亮,脚下的路愈发清晰,能见度不断提升,但在阴雨天气下,直到日出时间,头顶也未有明亮光芒。对面墨绿偏黑的钝头山峰在飘荡的雾气笼罩中,神秘魔幻,似能吞噬生命,觉知可怖。行进中突现零零散散粘着雪花的石头,向前行者示意即将临近顶峰,马上进雪线。

    4900米,碎石坡。山上滚落的大石块堆积在一起,成为登山者的“垫脚石”。开始是小石路,后面均为大石块和巨石,若温度高,行进较为省力,可现在气温已零下,刚经历了雨水浇淋,现在飘起了雪花,岩石铺满冰雪,且石块堆积角度倾斜较大,非常湿滑,有些地方需手脚并用攀爬而上。我用登山杖试探着每一块即将踏上的石头,确保有稳定支撑。这一段行进非常慢,向导一直在劝退,说到时难下,且可能时间不够,山顶有“关门时间”。我审视自身,全程一直控制着速度与节奏,停下来时并无明显劳累,呼吸顺畅,四肢有力,无明显高反,背包里还有能量补给,但前方的路的确有滑坠风险,时间也很紧迫。继续?还是就此放弃?内心并无挣扎,状态良好且做了攻略,有向导队友在一旁,为何不抵达最终目标?

    我踩着冰雪,在石头上缓慢移动,顺着石堆边缘往下看,如悬崖般垂直向下,但沿着堆积的巨石向上看,蓝天显现眼前,与浅土黄的石块、白色的冰雪一起,色彩交织得颇为和谐,明亮的色调顿时令人心生愉悦,但并未冲散警惕,全神贯注走稳每一步,遇到比人高的石头,在向导的帮助下顺利攀升而过。此时饥饿已上头,坚持着走完剩下的石路后,在一块平坦的雪地里补充了葡萄糖和其余碳水,吸完小保温杯里的所有热水,穿上冰爪,带上冰镐,来到顶峰雪坡下。

    在高原特别是临近山顶,对行进者最大威胁是大风,冰冷的狂风剥夺着身体残存的温度,降低前行者的稳定性,但只有顶着寒风继续前进,加速心跳才能产生更多热量,维持身体温度,否则极易失温。

    路过的队友看到我,说“唉,你头发结冰了”,披散的发尾处已然定型,挂着一颗透亮的冰珠,浑然不觉,如身外之物并不影响前行。此时身体状态依旧良好,只是手套已湿,鞋子从里面汗湿,手脚温度被迅速剥离,我活动着脚趾,避免失去知觉。

    图源网络

    5200米,绝望坡。最高至80度左右被雪覆盖的陡坡,冲顶前的最后一道关卡。

    此时山顶白雾已泛起,在大风中不断四处飘散,与被雪覆盖的白色山坡相互映衬。冰爪扎入雪地,一点点向上爬升,偶尔下滑,冰镐抵住雪下的深棕泥土,推动前行。

    大风狂吹,大雪狂下。白雪皑皑的山顶氧气逐渐稀薄,我大口的快速喘气,口鼻同时呼吸,口腔迅速变得干燥,舌头与上颚黏在一起,吞咽时口水骤减,嘴唇起皮硬化,难以呼吸。为轻装上阵,背包留在了坡下,身边无水无能量补给,我赶紧抓起地上刚铺上的一小撮雪塞进嘴里,湿润瞬间蔓延,得以缓解。继续攀登,白色雪坡横立眼前,占据着眼前80%的构图,随着一步一步海拔逐渐升高,天空向下逐渐挤占着更大面积。虽步履缓慢且临近山顶封闭时间,但为尽量规避可能出现的高反以致前功尽弃,我坚持自己的节奏,控制速度进度,每攀登一段距离,停下来直到呼吸几近平稳,一片白色中清晰地听见自己的心跳、喘息和耳鸣,马上又恢复正常,继续赶路。

    抬头望见前方队友一步步向上挪移,身旁经过的下山队友一句句的“加油”,一直被牵引着继续向前。体力逐渐消耗,斗志愈发上涨,身体也配合着情境调度出气力与热血向顶峰冲去。耳旁冷风呼啸,眼前队友的身影变成一个个移动的小黑点,脚下依旧如灌铅般沉重的缓慢前行。看似那么一小段的白坡,走起来却颇为漫长,远远抵达不了终点,但此时脑海里只有向前。我数着步伐,每走十几步,停下喘歇一次,数个十几步的累积,终于移动到了冲顶前的第二个雪坡。身后上留下一长串的冰爪印,很快被大雪覆盖了无踪影,看不到前面队友踩出来的路,我用冰镐试探寻是否存在深坑裂缝,辟路前行。风雪中,凝视着前方的雪坡,行进中似乎化为一个个台阶,不断拆解着难度,关关难过关关过,坚定前行。

    5396米!登顶木牌,顶端一角忽窜入眼帘,半公分、一公分、两公分……终见全貌!它在山顶巍峨挺立,无惧风吹日晒雨淋,等待着征服者的到来。已抵达的队友接连在木牌旁合影,激动、欣喜、骄傲、释放,百味杂陈充斥在冰天雪地里。此时四周已被白雾笼罩,朦胧一片,无法一览众山小,但大家在顶峰相见之感足以弥补。

    山上天气多变,午后天气可能愈发恶劣,大家拍完照后就开始下山,带着喜悦和满足开始新征程。虽从山脚到顶峰全程徒步,但由于一直稳定控制着与身体状态相适应的节奏步调,下山全程一直有源源不断储备气力供应,下午回大本营时状态仍较佳,次日除了正常的腿部肌肉酸痛,身体和精神状态都较为不错,亦能继续投入到正常的学习工作中。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最重要的不是行进速度,而是能否坚持到最后;不在于最终抵达的高度,而是与起点相比共行进的距离。人与人起跑线不同,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一开始就占据着制高点,但相对低位者,一路不断韧性前行,亦能扭转乾坤,顶峰相见!

    复盘:

    ①风险意识>装备设施

    除了登山工具、保暖装备、能量补给等三大块物资准备,最应牢牢把握的是风险意识,安全意识牢固才能控制什么时候该坚持,什么时候应放弃。血肉之躯在自然力量前,脆弱的不堪一击。

    ②关于高反

    刚开始听说有五千多米也挺担心高反,现在看来,主要是让身体有个适应过程,有人说可骑马去大本营以保存登顶体力,但当时正因为全程徒步上去,让身体充分活动开来,逐渐适应各阶段的海拔与登山强度,才在登顶过程中没有那么大的运动强度和海拔悬殊。

    关于氧气瓶,如不是特别高海拔,让身体逐渐适应氧气浓度比随时吸氧更重要 。氧气瓶可救急,但一直用可能会产生依赖,一旦氧气用光无持续供给,缺氧可能更严重。所以最好从山脚徒步上来,既是对海拔也是对攀登强度的适应。

    ③坚定自我节奏

    登山时保持自己的节奏很重要,一直顺应前方催促很可能会打乱呼吸频率和自身适应海拔的时间过程,增加短时间内的强度负担,进而导致前功尽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登顶哈巴雪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uevbdtx.html